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践行生活教育思想, 建设和谐美好家园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践行生活教育思想, 建设和谐美好家园

同“小康”一样,“和谐”也是我国源远流长、具有深厚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词汇,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即和睦,有和衷共济的意思;谐,即相合,强调顺合、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和崇高理想,形成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风气,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运作协调、共同发展的社会。

在这个主要任务中,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全面发展和改善乡村教育。

我是一位乡村教师,我很清楚我们目前的乡村教育现状:学校教育是为完成“普九”,是为了降低适龄学生流失,是为了让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永远不败;家庭中灌输给孩子最多的是考好了就可以出人头地的思想,最关心的是孩子获得多少奖状、奖品。我经常问起我的学生:“你长大后想干什么?”有一部分学生就这么说:“老师,我长大了想当老板,赚大钱。”“老师,我长大后想到城里去,我不想在这里工作。”

这些现象或思想,与我们当前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我不由自主的想到陶行知教育前辈1926年的担忧:“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造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更弱。”“中国现在的乡村学校,老实说起来,确实不能适应乡村的需要,他们给儿童唯一的东西是书本知识,他们从不知道注意到农人的真正的需要……

孩子的话不得不让我进行深深的反思:难道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离开自己的家乡?就是孩子们看不起我们祖祖辈辈的为了建设家乡的农民?一次出差,顺便去逛了逛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论著,细细品读,真让我收获颇丰、感触很深,特别是《我们的信条》一篇,对作为乡村教师的我来说,更是值得学习和实践。陶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指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一个二十年代的教育工作者就如此一心为着农民群众,难道不令我们当代青年乡村教师汗颜吗?

学习陶行知先生一心为农民群众,一心振兴农村教育的思想,这与三个代表中提到的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此过程中,乡村的教育虽然只是其中一部分,却承担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乡村的教育者又在其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主要的责任。它要求我们在履行一个人民教师职责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提高自已的师德修养,为农村实现小康作出不懈努力。

一、回归人本构建和谐

所谓的“人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就是“以人为本”,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稳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它能更好地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在这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谐的人。

和谐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体不和谐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哪里来?准确地说他必须在和谐的家庭、学校、同伴等各种社会环境中逐渐生成,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和谐人的关键一环,通过教育实践将和谐的理念陶冶到学生心灵中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责任。但是在我们农村,家长观念仍比较陈旧,目光仍非常短浅,就像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我的学生回答我的那几句话,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我们反其道而行,一次习作课上,我请学生写一篇“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的作文,有一个学生写了他妈妈做事很认真,一看开头倒觉得不错,但继续往下看,却让你大失所望,他通过他妈妈打麻将这件事来反映妈妈做事认真,甚至还在双休日叫他坐在旁边。其实家长的所谓教育是给孩子一个思想障碍。

我拿到这样的作文,我的头脑很清醒,我立刻进行家访,帮助家长,消除这些障碍,共同创造有利于培养和谐人的环境。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言论中曾提到的一句话,他还说:“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叫人不变的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虽然与我们现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教育是相通的,他的这一教育言论,在今天来看,也具有着时代精神。作为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的我们,也应力求变。我们必须搞清楚我们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任人摆布?还是勇于开拓、创新?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窗口的不断扩大,社会的发展需要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人才,而不是唯唯喏喏、或目空一切的人才。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代,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那种“回归人本,构建和谐”的本质内涵。这是我们每位中国教育者,尤其是乡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要冷静思考的话题。

二、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在求读师范时,我们的老师就在给我们传授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等至理名言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当时就有人说,陶行知思想过时了。现在也有人说,今天在搞新课程改革,要陶行知思想来干啥。甚至有人说,陶行知思想不讲成绩的,不可取不可用等等。仔细琢磨不难发现,所有这些说法,只能说明一点,这些人不懂教育,没有找到教育之真谛。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3月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阐述了我们如何做人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之所以提出如此的问题,足以说明在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吻合的东西。作为我们教师来讲,我们的职责就是教育培养下一代,为国家的建设输送优秀的人才,为此我们就必须以德为先导,通过我们的道德素养、人格魅力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为学生树立为人之道的榜样作用,用我们渊博的知识,循循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学生,让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优良传统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继承,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我们的贡献,同时也能使我们的下一代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一天中午,我刚进学校,就有一位学生冲到我面前说:“老师,舒薇桦今天是他爸爸用轿车送她到学校的。同学们问她,她很骄傲地说:‘是呀,怎么啦,妒忌呀?有本事你们也和我一样呀!’”这短短的几句话刺痛了我的心,她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竟然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我告诉自己,我忽视了对一位优秀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不能让她的思想和行为与生她养她的农村生活背道而驰。我立马把她找来,给她补上了一节思想品德课。

我们必须明白,搞好今天的教育,就要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走出教室,走进阳光中;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中,去找回真实之所在。

三、回归民主,务实求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9亿多农民。没有9亿多农民的真正的当家作主,就不会构建起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9亿多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伟大的中华民族之复兴。没有现代型农民,就没有现代的农业化,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中国。

陶行知老先生的“为一大事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价值观,那种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务实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他将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理论,改革为“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具有强烈的教育时代特色和切合中国实际的现实意义。今天,如何将“社会即学校”的理念进一步地发扬下去,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进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国教育人继续努力的方向。

我们农村教育迫切需要陶行知倡导践行的生活教育思想,农村现在最需要脚踏实地改造改变落后面貌的建设人才,我们农村教育就要以此为立足点,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的思想到师生、家长共同规划本土发展的践行上,通过实践,一点一滴积累建设美好家园的资源,发展经济,创造机会改变农民的肤浅认识,与此同时,向农民讨教,在他们那里获取丰厚的建设资源,用于整合创造,生发出和谐的建设思路和建设蓝图。

此论文曾获省级三等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把握学情,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    下一篇:小学品德课教学现象的理性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