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

玉环县东方中学   梁世宁

 

摘要: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创设愉悦、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着眼整体性,着力解决主体性,着手开展活动性,处处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做主人,切实减轻负担,让学生学有所成。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地理,情境教学

 

回想从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可能有些学科让我们讨厌,甚至憎恨。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为什么会憎恨那门学科?你能回想当时让你开始讨厌那门学科的情境吗?学生通常憎恨一个学科是因为将它和一些令他们害怕的事物或人产生联系。这就启发我们:在中学地理课内外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创设愉悦、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地学习中获得好成绩。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人们更加意识到:学习者是地理学习的主体。科学有效的地理学习是学习者以心理活动为中介与地理学习环境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而地理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以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交互为主要特征,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中达到地理认知和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这必然要求教师改变陈旧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关注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的探究过程与实践体验。教师的角色也将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共享者。这种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想与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地理情境教学在今后的地理教育中必将显示出广泛的应用潜力。

一、课开始,情境生

1、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是指教师将地理教学信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学生构成一组地理教学交互系统的教学方式。其中各种信息以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多种形式按一定的结构方式呈现给学生。国外以及港澳地区的地理教材已经呈现多媒体化趋向。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上海的地理实验教材配置了以“景观”为主要内容的光盘,五彩缤纷的图像或录像引人入胜。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形、色、光、声的丰富变化及蒙太奇美学技术极大拓宽了教学信息的传输通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提高教学效率有显著功效,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例如:在教必修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这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曲《春天的故事》。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屏幕上陆续出现一些字:“歌曲中的老人是谁?‘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是指什么?中国为什么发生了如此的变化?”这样,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让学生学习既轻松又新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快捷投入探究知识奥秘的学习中去。
     2、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思维主体——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越能诱发人深思,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越好。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引发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引发问题,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活动。实践证明,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好的教学教果。

例如:教必修Ⅱ《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时,让学生打开书本76页看图3-30“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并提问:“中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什么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分布与铁路等运输布局有,什么关系?铁路的修建对沿线社会经济、城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这样,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以课内外知识结合丰富情境,突出体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要尽可能接近生活实际背景,脱离背景的知识是不真实的,是毫无意义的。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地理学以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生活环境和各种渠道,积累了很多地理知识背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象身临其境一样,加强感知,突出体验。使学生处于接受新知识的最佳状态,为学生建构新知识铺路搭桥。

比如教“海洋地理”时,老师可列举“2004年9月在浙江玉环举行首届中国海岛文化节”。 共有来自包括台湾在内的15支代表队,汇聚在东海玉环,就各自独特的海岛民族习俗和18个海岛文化精华节目进行交流会演。展示海岛各自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和文化艺术魅力,以及我国海岛渔民群众的精神和生活风貌。这届海岛文化节,注重挖掘海岛文化资源,提升海岛文化品种,展示渔乡风姿,结交海岛朋友,对于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然,教师也可结合多媒体播放一些首届中国海岛文化节的录象和图文。这样的课外知识势必引起学生们对海岛知识的好奇和兴趣,对家乡海洋的热爱……从而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课文上来。

二、课进行,情境浓

1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情境,在教学上通常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人为予以创设并把握的适合一定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物质环境和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的情境通常有最佳场合之意,这是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身心全面发展的最佳教学场合。

通过教学情境,让学生担任教材中的角色或扮演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他们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一旦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就会逐渐形成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主动探究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有利于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忘我学习中,形成探究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必修Ⅱ第一章第二节“人口容量”这一内容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情景: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竞赛,亲自做评委,分别给每小组选出的代表打分,这样势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以活动题“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为例,教师先简要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学者对全球人口容量进行了估算,但他们估算的结果大相径庭。

曾经有三种观点:乐观派学者认为,地球能够维持的人口,要比今天在地球上生存的人口高出很多。个别学者甚至断言,地球能够养活500亿人口。

悲观派学者认为,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过多。个别学者甚至认为,地球上的人口不应超过10亿人口。

中间派学者认为,地球的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我们一般同意中间派学者的观点)

要求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图文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表意见……这样学生学得很有滋味,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该部分内容,还能学以致用。

2、迁移教学情境

迁移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各种方法创设与下一个教学环节、内容或教学阶段密切相关的新情境。学生在产生好奇或困惑的情况下,主动地将当前的教学内容或者原有的知识、内容,迁移到新的教学情境中。这种迁移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思考和解决新的问题。迁移教学情境可在两节课的过渡或者一节课的某两个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相互衔接处应用。

比如教必修Ⅰ第二章第四节“洋流”内容时,教师可讲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遭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请同学们分析德军潜艇能神秘出入地中海的原因是什么?”

这则故事,让学生一听就明白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够激起学生探求奥秘的情趣。又处于必修Ⅰ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两部分知识点之间,可以起到衔接和过渡作用。

3、故事情境激发兴趣
    联系所讲的知识,穿插相应故事,利用故事情境来创造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在讲必修Ⅱ第四章第一节“全球变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回忆并讲述小时候家乡冬天下雪的情景:窗外大雪纷飞,雪花像羽毛一样,操场上同学们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世界是纯洁的白色。再联系这些年冬天的气候,学生肯定会说出气候变暖。教师进而引用课文资料讲解全球变暖。

再如讲到必修Ⅰ第四章第二节“近现代的气候变化”:19世纪末以来,大量的气温观测资料证明,世界气温呈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教师可向学生简介美国影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该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那些精彩的自然灾难画面(可边讲述边用多媒体播放,创设较好的地理教学氛围),它力图展现和说明的是:如果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灾难,这无疑是一个有着十分现实危机感的大背景。6500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全球变冷,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遭严重破坏),使得生物(包括恐龙等在内)大规模集群灭绝;如果“新冰河世纪”来临,人类将会在哪里?

4、语言幽默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教学语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地理学科内容广泛,自然人文具备,贴近生活生产实际,语言幽默在地理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巧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常会创造出幽默情境。

比如教必修Ⅱ第四章第一节“酸雨” 这一内容时,教师展示漫画“雨中垂钓”:有个人蹲在岸边戴着防毒面具,打着伞在冒雨垂钓。

教师:“请问这位先生钓上来的鱼被谁吃了?”

再比如借用语音相近的字词,构成特别的语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也便于学生记忆。

在讲必修Ⅰ第一章第四节“组成地壳的元素”时,教师可将这些主要化学元素按含量从多到少排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并记为“养、闺、女、贴、给、那、家、美” 。

这样,既可便于学生记忆,又可活跃地理课堂教学气氛。

三、课结束,情境存

1实地情境教学
    实地情境教学,即把学生带出教室,到野外观察地形地貌、河流、土壤、植被、农业、工业、城市等情况,此属于野外活动。它是一种切实可行、效率较高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实地情境教学可以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和谐统一的最佳境界,使教材功能充分发挥,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以增强。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探索和尝试,使情境教学不断完善、成熟,更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

比如教了必修Ⅱ《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课后,教师可安排适当的时间带学生去参观学校所在或附近乡镇的农业观光园区和“名果园”等。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2、结合研究性学习,走进社会情境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中学各门课程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内容最丰富。

以往的地理教学评价忽视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过程和改进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功能,用静态的评价观去衡量学生,而不是用发展的观点去考查学生。而研究性学习是动态的,强调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3个阶段:进入问题的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实施往往在具体的情境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多为激励性和过程性评价。它的手段和方法更加多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有口头的、活动的和展示的方式。     

2006-2007学年度,我校每周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就结合本学科特点,申报成功了一项研究性学习《玉环县漩门三期区域开发研究》。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认真地去收集资料,到县漩门三期研究区域实地考察、拍照和分组活动等,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课外知识,提高了写作水平,扩大了社会视野,也促进了师生之间感情的发展。值得庆幸的是,这项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获得了县中小学科技论文评比二等奖。

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结题时可采用答辩会或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结合他们共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本研究活动的目的、意义、实施步骤、研究方法(通常为访谈法、调查法和文献法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完成了对本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张玉民主编.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凌申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地理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黄京鸿主编.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国经济出版社主编.现代教育文革(第七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张斌主编.愉快教育模式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李吉林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朱翔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教师教学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8]翟宪主编.中学教材全解·高中地理必修Ⅱ(配套湖南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9]赵可胜等主编.中学教材全解·高中地理必修Ⅲ(配套湖南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周益新主编: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M].北京:龙门书局,2003.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大气运动”一课教学中需注意的两个问题    下一篇:高中地理论文 利用乡土地理案例 激活地理课堂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