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教师该如何应对新课改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高中地理教师该如何应对新课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直都是摆在国民面前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都应上级部门要求在认真研究新课改的精髓,努力探索新课改的新思路。我工作数十年,在教学实践上收获丰盛,近几年来也一直在研究新课改,学生们的教材变了,成绩以学分计算,跨班选课,同时推行成长记录、综合素质评定等多项影响今后高考的评价改革。它为什么要改,怎么改,最主要的是我们一线的教师如何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新课改。
  
  一、在教学中,我首先考虑自己怎样才能将知识传授到学生脑中,所以在教学中常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去记知识、掌握知识。其实,在教学中,学是根本,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应根据的学习情况出发,学生怎样学,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既要让学生学得好,还要让学生成长得好、生活得好。为此,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因势利导和按需帮助,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想当然地进行讲解,而要看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只有在学生努力思考却想不明白、努力去试却走不通的时候,教师才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或讲解、或点拨、或组织讨论、或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做到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提供什么。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多提问题,让这些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分析,通过讨论、辩论和总结等的研究、探索过程来解决.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研究、主动探索,教师要精心地策划与设计整个教学活动,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生活实践--提出问题──探索与研究──总结
  
  通过把学生带出教室去生活实践、进行野外考察、调查访问、实验实习来体验身边的地理知识,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从体验中去领会、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进行“天气对生活的影响”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外观察田里的草木、庄稼、倒伏的大树,到政府去查阅诸如天气给工农业带来的损失,天气对建筑、公共设施、交通、旅游的影响等信息资料。让学生将观察访问及调查过程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最后让他们把所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后,可总结为“天气的功与过”。
  
  (二)、搜集整理资料──提出问题──探索与研究──总结
  
  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或教师搜集整理的大量资料,提出问题给学生探索与研究,紧接着得出结论。如让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或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或从赤道上空、从北京上空)观察后并绘出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形状图。再让他们根据自己所画的图,总结出什么是经线、纬线,经线纬线各有哪些特点,并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一些特殊经纬线,在图上绘上来并标出度数,归纳出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地图或地球仪上去找成都、北京等城市,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讨论、询问、查资料,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等问题。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无法完全解决时,教师才可以进行点拨帮助。
  
  (三)、提出问题──搜集整理资料──探索与研究──总结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与活动,有针对性地探索与研究。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可巧妙的从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进行设问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这样既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又可创建师生的平等关系,而且找到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且可激起了学生思维上的波澜,挖取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学生就会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得出结论,总之,在教学中都要有让学生主动思维,积极动手的成分。学生既可以把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中的相关问题带进课堂进行探索与研究;用生活实际来证明有关问题;也可以到网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可以讨论、询问、辩论、查资料,引导学生以书本为基础联系生活、走近生活、力求积极运用一切有益的各种资源,让探究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听中学、在看中学、在做中学、在说中学、在画中学、在试中学、在亲身体验中学,在研究中学,等等。如教学《人口问题》一课,可以通过当地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等资料的搜集整理、情境创设、讨论人口太多、增长过快所带来的人口问题,人口太少、甚至负增长所带来的人口问题;绘制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后的城市环境的变化等图,让学生知道所出现的城市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激烈的讨论辩论、多样的表演与创设中深刻地体会这个现实社会的人口问题。此外,教学中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还需要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探究式学习环境和氛围,教师要精心准备,精心策划与设计,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学会商量与对话,学会宽容,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与服务者,教师应以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教学中、出现在学生心目之中,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只有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学生点拨,去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应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与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并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一个导向作用。如:在探究地图三要素之前,可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学校校园的建筑、当地城镇的建筑情况,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绘出校园、城镇平面图。教师在引导学生绘制的校园、城镇平面图中,要求学生要在图上注明比例尺、图例和标上方向,并与其他同学所绘的图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掌握地图的三要素了。总之,教师在在教学中,要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要注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在教学中精心策划与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做到知识源于教材,源于生活,源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帮助学生体验、感悟、创新:要由过去封闭式教学转向到开放式教学方式上来,让学生的学习不仅在教室、在学校,也在校外。

 二、对待学生的评价机制急需改变
  
  1.评价内容由单一到多元
  
  过去,无论对于学生,教师还是一所学校,评价内容都是单一的:对学生,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师,就是看他(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对学校,就是看升学率。现在,情况在转变:对学生,不仅重视学习成绩,而且重视思想道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教师,既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又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校,既重视整体教学质量,又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等管理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这种改变是和新课改“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相一致的。

    

  
  2.评价方法由贫乏到多样
  
  教育评价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拿学生评价来说吧,以前主要是考试,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无论怎样的考试都不可能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学生能力的发展难以被精确量化从而测量,更多要靠日常观察。因此,必须寻求方法的多样化,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评价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评价方法,比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包括行为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只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新课改强调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淡化学科本位,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与之相应,探索能够全面衡量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成为中小学教育评价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3.评价主体由狭窄到宽广
  
  建构主义者对知识的确定性产生怀疑,进而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在他们看来,客观存在的知识,对每个人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和个人已有经验密切相关。他们强调“理解”,知识意义的生成是个人“建构”的结果,于是可能产生一种情况: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仅是事物的一个侧面,而远不是全部。按照这种观点,我们过去对学生的评价可能很多时候是欠缺的、不足的。因为过去评价学生,完全是老师的工作,似与他人无关,学生成了“被告”,老师成了“法官”,但“法庭”上没有“陪审团”和“辩护律师”,学生太被动了!评价主体太过狭窄!现在不同了,老师仍在场,但同伴、家长、资助者、纳税人等等都加入了评价主体的行列,范围变得宽广许多。不仅如此,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对象,而是也成了主体,成了可以评价教师、学校的主体之一。主体的内涵扩大了,主体延伸到客体,客体也成为主体。新课改“倡导构建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相信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评价主体的扩展,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主体性的关照,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4.评价时空由结果到过程
  
  传统的中小学教育评价,太注重活动结果,较少关注教育活动过程。过去老师评价学生,往往是“一锤定音”,“一棍子打死”,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是一种“结果导向”,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发展的过程性使许多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可以说是一种“过程导向”。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身心结构没有确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可能。形成性评价使教师看到的是一个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学生,而不再是支离破碎的、僵硬的对象。课程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动态生成的过程,课程是一种发展资源,影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向教育工作者发出了一个信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这客观上要求中小学教育评价的跟进,教育者必须更加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形成性评价必然对教师产生这样一种影响:消除过去把学生横向比较的习惯,而建立起把每个学生纵向比较的习惯。有论者指出:“横比,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努力这一本质,易忽视评价对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转化这一动态过程……纵比,考察受教育者个体退步或进步的幅度,注意学生自身的发展状态,关注个体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其主旨是将评价从游离于人的个体发展之外回归到对人自身的关注,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评价的目的、意义获得提升。”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对形成性评价的一种肯定。
  
  教育评价的这种从结果到过程的转向,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完全丢弃终结性评价而选择形成性评价的“法宝”,恰恰相反,二者是相互需要的。“事实上无论是总结性评价(按:同‘终结性评价’)还是形成性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对的划分。往往一个好的总结性评价可能还具有形成性评价的含义。”因此,关注过程的同时不忘记结果,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是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有人说,“‘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的过程,人类对‘评价’的认识、理解也是一个不断建构、重构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我们对中小学教育评价的认识也将不断全面和丰富。事实上,新课改和中小学教育评价二者的发展是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三、地理教师应对新课改应该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从师生关系看,地理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权威,缺乏对学生更多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要有合作的意识,在教学中建立起师生间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2、从教与学的关系看,地理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首先,教师要积极的旁观,当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观察、讨论和发言时,他要积极的听、积极的看,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并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其次,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地理教师应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新课程的概念内涵显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发展等方面的材料都是学习的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案例:“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特征”教学设计片段
  
  教师:如果给每位同学10000000人民币,让你在香港或澳门投资,那么你会怎么做?

      

  
  学生:哗……
  
  (学生不自主的展开了讨论,教室里出现了“蜂声”,教师下去巡视,有意让“蜂声”延续。)
  
  ……(4分钟后)
  
  教师:下面是所有投资者展示风采的时间,请同学各述自见。不用举手,想说就可以说。
  
  (点评:教师创造性的设疑,并有意让“蜂声”延续,给学生有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创造条件。学生不用举手,想说就可说,可以在教学中建立起师生间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
  
  学生:我投资交通运输业,因为,香港交通发达,很有钱赚。
  
  学生:我投资房地产,因为,香港人口多,密集且很有钱,发展潜力肯定不错。
  
  学生:我投资旅游业,香港是自由贸易港,商品的数量、种类非常丰富,物美价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被称为“购物者的天堂”。
  
  (教师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要认真观察,此时,如有学生有一副预言又止的样子,教师要用激励的目光注视他并说:请大家畅所欲言,把你的观点说给大家,不要有什么顾忌。)
  
  被关注的学生:(立即站起来)我想在澳门投资赌场,因为澳门的经济支柱是博彩业,也就是赌博,全世界界都有名的,来这参赌的人很多。
  
  (哗……课堂一阵躁动)
  
  教师:澳门目前的经济支柱主要是博彩业、旅游业、制造业等,刚才我见这位同学在提自己观点的时候,犹豫不决,是因为这位同学知道博彩也就是赌博,在我国是明令禁止的,是违法的行为,它对社会、家庭、个人是有非常大的危害的。但这位同学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值得表扬的,可是我们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澳门目前经济靠博彩业,但随着旅游业、加工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博彩业的地位将逐级下降。
  
  (点评:教师细心的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与学生一起交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许多自己的想法,都非常好,有些还很有创意,老师都没有想到,老师从你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如果老师也有10000000人民币的话,我想在香港投资建造一大型钢铁厂,你们看怎么样?
  
  (点评:教师坦诚承认自己有许多的知识都是从学生身上学习到的,并且也设计了投资项目让大家讨论,使平等参与成为现实,在教学中建立起师生间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形成了学习的共同体。)
  
  学生:老师,你的想法很好,香港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有是自由贸易区,免收关税。
  
  学生:老师,不太好,因为香港地狭人稠,资源不足。
  
  学生:老师,我认为不理想,钢铁厂污染太大,空气会收到污染,污水会污染大海的。
  
  学生:老师,大型钢铁厂需要大量的水,而香港非常缺乏淡资源,会造成水资源更加紧张的。
  
  点评:本教学案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在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设计一个有趣的活动,学生很快被吸引住了,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不自主的展开了讨论,教室里出现了“蜂声”,而教师有意让“蜂声”延续,给学生有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创造条件。学生不用举手,想说就可说,可以在教学中建立起师生间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展开讨论与发言的同时,教师也设计投资方案,让学生来讨论,教师的积极参与将会使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使平等参与成为现实,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形成了学习的共同体,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
  
  2、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时,仔细观察发现有同学有一副预言又止的样子,教师要用激励的眼神注视他,使其能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进行自主讨论发言是,教师并没有清闲下来,而是积极的看、积极的听、积极的观察,随是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当学生设计的投资方案涉及到赌博时,教师并没有加以责备,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赌博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3、教师巧妙地构思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来让学生理解“香港、澳门的经济特征”这一知识点,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按教材的顺序先讲香港后讲澳门,也没有直接讲解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而是对教材做了灵活的处理,设计了一个开发性的有趣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样不仅拓展了教材,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    下一篇: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