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浅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培养策略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没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或这方面能力不强,就谈不上调动和运用知识等其它三种能力。所以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回答“能力立意”试题的前提条件、考生解答问题的“入场券”。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把握试题的考查意图,那么如何在高考解题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呢?笔者试图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还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中、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中、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试题的方方面面。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存在差异,下面重点谈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中心问题为背景材料设计试题的命题模式。这种命题模式便于突出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每一组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精选的,对解题无效的信息或有一定干扰作用的信息一般没有,而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相对比较完整。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如果忽视背景材料的存在或者不能快速准确的从背景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会影响解题的思路和速度。如2005年全国卷Ⅰ第10~12题。【例1】右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米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1~3题。1.图4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2.从图中可以看出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3.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B.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该组试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情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将海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随海水深度变化的坐标图叠加在一起考查学生统计图表的判读能力。解题时能否从背景材料中获取了“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米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这一重要信息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获取了这一信息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确定①为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曲线。再根据所学的有关水温随深度变化的知识即可确定②为盐度曲线(海水盐度具有表层盐度低,深层盐度高特点),③为水温曲线。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试题除了题材新颖,信息提供合理适度以外,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一道试题的质量好坏与设问的科学性、技巧性和严谨性直接相关。设问的科学性影响到试题的正确与否,技巧性影响到试题的技术水平,而严谨性则影响到试题的逻辑规范性,即设问中的逻辑性和条件限定,对问题回答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指向。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考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从题干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命题的考查意图。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会因为理解偏差导致解题出现较大的偏差。【例2】(2005年全国文科综合卷Ⅰ第36题)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试题的第一小题题干明确要求是先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然后综述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要求考生回答四个要点。但有些考生由于没有从题干中正确获取有效信息,解题时或者只回答了三个剖面的地形特征,或者只回答了小区域的整体特征。另一方面,命题者只要求回答地形特征,地形特征在地理学中就是地貌特征。一般多从两个方面加以描述,一是从地貌类型角度,二是从地势特征角度。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由于受地形剖面图功能的思维定势影响,多从地势变化角度加以描述,导致产生较高的失分率。

    

3.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试题在提供一幅地图中往往会通过文字表述的形式告诉考生此图的名称、含义等信息。解题时考生需要从这些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重要的地理信息。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来看,这种在材料和题干中用文字说明地图表示的区域、地图的类型和地图中的地理要素等信息的试题越来越多,而过去那种将地图名称标注于图下的地图几乎难以找到。这就需要考生一反平时利用课本学习时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突破思维定势。如例1中,文字材料中就有关于该图的说明:“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解题时就可以根据该信息确定这是一幅统计图表,读图时就要按照统计图表阅读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然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4.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地理图形语言是指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区域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能力向来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因为以地图为背景切入,既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又是文综试卷中的亮点。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地理试题已经逐渐形成了“无图不成地理”的试题命制风格。这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像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地理图表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因此判读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应该从地图上获取哪些方面的信息。如经纬度、大陆轮廓、国界线和省界线、等值线、特殊地名、特殊地理景观等。然后再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与设问无关的图形要素就可以不管,排除干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当然近几年由于命题的越来越成熟,出现在地图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有用的。【例3】(2005年全国文综卷Ⅲ第36题)假设图示的冬季天气系统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简要说明A地在未来30小时内风向、风力及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不考虑地形的影响)。利用图中的经纬线可以大致确定该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结合图中长江的“W”形状和洞庭湖和鄱阳湖的轮廓进一步确定该区域是我国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即湖北、湖南和江西。然后在此区域地图叠加上等压线,并对等压线的数值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调动所储备的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自如地解答。5.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表格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列表展示形式。表格中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均是紧密相关的,表格中的数据资料均是客观、真实的。将地图和表格组合起来构成一种新的情景提供信息,是高考试题的图表化的表现。解答时关键是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例4】(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Ⅲ第10~11题)下图表示中国、日本、韩国2000年蔬莱贸易关系,图中箭头①~⑥表示贸易方向,相应的贸易量见下表。据此回答1~2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单位:吨) 290 913369 282 155808 247 27736

      

1.甲、乙、丙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韩国、日本、中国    B.日本、中国、韩国
    C.日本、韩国、中国    D.中国、韩国、日本2.甲国每年大量进口蔬菜的原因之一是A.气候不适宜种植蔬菜     B.农业用地比例小,蔬菜种植成本高
    C.山地众多,交通不便     D.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粗放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时,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转化,即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到示意图中相应数字序号的位置上,这样就变成了一幅示意图的判读了。然后把数字与箭头结合起来,不难得出三个国家中哪个国家进口多?哪个国家出口多?调动知识储备就可以解答。6.从试题的答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是属于组合式的试题。围绕一个共同的背景材料设问。试题在设问时各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前一题的答案是解答后一题的信息。如果前一题解答错误就会为下一题的解答提供一个错误的信息,产生连锁反应。如例4中,第一问的答案是第二问解题的基础。如果解答正确,就可以通过对甲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否则甲国判断错误,原因的分析也会相应出现错误。二、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1.研究高考试题,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主要是为正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提供帮助。地理信息是指试卷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符号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地理文字信息。②地理图像信息。③地理表格信息。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提供新的信息,设置新的情景。试题往往将教材之外的新信息和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设置新的情景呈现出来。②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地理图表相对于文字表述而言,提供的地理信息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以图表的形式提供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学科能力的特色。③地理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渐进性。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着一些信息,从而使许多地理信息表现为不完整的特点,但对于考生解题又是完整的。另一方面,高考试题所给地理信息还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即逐步给出地理信息。④提供组合信息。地理试题往往通过文字、地图、表格等不同形式相互组合提供解题所需的地理信息。2.树立目标意识,明确能力的考核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指考生通过试题提供的文字、图像、数据等资料,利用储备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等,获取解决问题的条件,思考问题的线索,解答问题的提示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形成准确而综合的信息系统的思维过程。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包括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1)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2)提取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3)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这三个要求层层深入,一层比一层高。因此,明确“获取和解读信”目标的“要求”,分清能力目标的“三个层次”,在平时教学和训练时提高针对性,抓住问题的关键,提高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3.注重总结归纳,掌握获取途径和解读方法做任何事都是有一定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取地理信息也不例外。只有掌握了途径和方法,解题时才能做到轻车熟路、水到渠成,节省时间,提高解题速度。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还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中、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中、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是不同的。对于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的解读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即解读文字材料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对解题起提示性作用的词语最好能做上记号。解读图表信息时要遵循各种地图的解读方法和技巧。4.重视主干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只有具备了牢固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审题时才能明确试题中的地理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可以用于哪些方面?和哪些知识有联系等。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重视主干知识的复习,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储备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全面、准确、牢固地把握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中突出主干知识,培养和形成地理基本能力,为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作好知识准备。5.重组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地理迁移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考查的是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平时储备的知识要能及时、有效地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进行知识与情景的转移。因此平时复习时要加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重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串联、比较、发散、迁移、升华,深入理解、拓展思维,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有“热点”意识,强化知识的具体应用,加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加强能力的专项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平时的专项训练和强化训练。因此在平时教、学和练中要有针对性的精选试题,严格按照“获取和解读信息”的三个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专项、强化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地理复习高耗低效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教活地理课堂的几种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