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实施初探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实施初探

东莞市可园中学    谢旻

[摘要]:我国是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仅2008年,近半年的时间,冰灾、水灾、地震、由地震引起的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不断发生。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灾害教育,对提高学生灾害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单明了的对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意义和优势进行了阐述,并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实施内容和形式及其灾害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地理教学、灾害教育、

2009年5月12日是我国首个“防震减灾日”,也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施行日,灾害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已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新命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让我们意识到防震减灾全面提高国民地震风险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的重要,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学校灾害教育的成败,思考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完善灾害教育,如何加强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

    

   学校的灾害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而地理学科在进行灾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1、从地理学科的特点看:

1.1综合性: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科学。是一门强调人地之间诸多关系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只要能纳入此范畴内的问题,都可视为地理研究的问题,灾害教育就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内容之一,灾害教育是地理课题。

1.2实用性: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实用地理,这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七年级地理上册)

2、从地理教学的内容看:

地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 的关系等知识,涵盖了主要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台风、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并深入分析了他们的形成原因和机制。因此,在地理教学的同时进行灾害教育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只不过在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的目标中没有明确要求而已。

三、        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实施

1、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实施内容和形式:

中学地理教科书中,涉及的灾害内容很多,每一个学期都有接触到有关灾害的知识,以这些内容为切入点进行灾害教育,主要内容有:

教材

标题

内容

形式

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路变迁之板块的运动》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地带---火山、地震

讲座、多媒体演示

《天气与气候》

①天气及其影响----寒潮、雪灾、台风

②降水与生活―――水灾

③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气候灾害

图片说明、事例演示

七年级地理下册

《日本》

①    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②    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活动)

灾害演练

《东南亚》

③    东南亚的水旱灾害。

阅读、讨论

《南亚》

④    印度的水旱灾害成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阅读、讨论

《巴西》

⑤    热带雨林的危机----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讲述,讨论

八年级地理上册

《山区面积广大》和《季风气候显著》

①    在开发利用山区的时候,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

②    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旱灾、台风、寒潮、洪涝等。

讲述、图片说明

《河流和湖泊》

③    黄河的治理-----水土流失、旱灾、洪灾、凌汛

④    长江的开发-----洪灾频发的原因

阅读材料、讨论、图片

八年级地理下册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旱涝灾害,水土流失引发泥石流、滑坡等。

读图分析

《长江沿江地区》

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洪涝灾害

②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破坏及其危害------水土流失

图片说明

 2、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实施途径

灾害教育的实施策略应该是“综合渗透,主体探究,活动强化,全面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老师讲解与学生演练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究相结合;实行课堂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加强灾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使灾害教育真正做到实处。教育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灾害教育有着特殊性,尝试提出以下的教育途径:

2.1灾害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主要在初一、初二开展,首先,根据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潜移默化把灾害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其次,利用每天第八节的学生活动时间,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当进行灾害教育活动。初一学习“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时,开展了“防震减灾”手抄报的制作,并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5.12汶川地震宣传手册》;初二在学习“黄河的治理”时,开展了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相关资料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并编写了一期专题黑板报。

2.2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灾害教育

灾害教育只局限于地理教材,还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之外,以第二课堂活动的方式开展形势多样的灾害教育,每周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我们分别安排了灾害知识讲座、灾害科普宣传、灾害知识竞赛等。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后,在全校师生中利用开展海啸科普宣传,并举行了《生命与自然》为主题的海啸知识讲座,使全校师生了解了海啸的成因、分布、危害及海啸发生时的前兆和自救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在全校开展了汶川大地震图片展和地震科普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①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②为什么会发生地震;③地震常用的名词;④烈度、震级、震源深度之间的关系;⑤地震有前兆吗?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⑦我国有哪些地震监测方法;⑧地震造成的破坏有哪些?。使学生加深了对地震的认识和对灾害的防范意识,同学们纷纷伸出援手奉献爱心。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3开展灾害应急和逃生演练,提高学生自救能力

心理学经过测试证明,一个没有经过专门抗灾训练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必然产生恐惧和惊慌,是很难逃过一劫的。通过演练不仅掌握了技能,而且提高了心理素养,当灾难发生时,由于经过实战演练,少了慌乱和恐惧,可以理性、科学地应对灾害,就有更多的求生机会。每学期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我们都组织一到两次防灾演习和逃生演练,如:“火灾应急演习”、“地震来了怎么办?”的防震逃生演练。让学生亲力亲为,亲身体验,加强学生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救能力。

灾害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也让我们认识到灾害教育的重要性,防震减灾日让我们加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宣传,地理教学就承载这一使命。

附件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

姓名:                             成绩: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约有一千次。一般情况下,(  )以上地震人才有感觉,称为有感地震。

A、 2.0级      B、3.0级       C、4.0级      D、5.0级

2、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   )。

A、台湾、西藏、新疆、云南       B、台湾、西藏、云南、河北

C、西藏、台湾、云南、四川       D、台湾、云南、新疆、陕西

3、地震发生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   )。

A、切断电源、切断燃气源 B、切断水源 C、关好门窗   D、立即外逃

4、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以下最不安全的地方有(   )。

A、床下 B、桌子底下 C、开间小的卫生间 D、窗子边

5、地震时人会站立不稳,应该(  )。

A、使劲跑    B、蹲下或趴在地上   C、叫喊    D、六神无主

6、地震发生时,在家中(   )进行个人防护。(1)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2)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3)在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储藏室及墙角躲避;(4)要关闭电源、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5)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要乘电梯。(6)地震后迅速撤离。

A、(1)(2)(3)(4)(5)   B、(2)(3)(4)(5)(6)

C、(1)(2)(3)(4)   D、(1)(2)(3)(4)(5)(6)

7、正在上课的学生,遇到地震应该(    )

A、迅速在课桌下躲避,地震停止后,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

B、拔腿就跑   C、从窗子跳出去   D、惊慌失措

8、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9、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的首先选择的是(   )。

A、先保护头    B、先保护胸部    C、先保护双手     D、先保护双脚

10、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

A、尽快救出来,尽快见光亮         B、尽快救出来,尽快进食

C、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   D、尽快救出来,尽快输氧

11、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   )。

A、不停地呼救   B、不顾一切的行动

C、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D、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    )起实施.。

A、1997年12月29日     B、1997年3月1日

C、1998年3月1日       D、1998年12月29日

13、震级相差一级,释放能量相差约(     )倍。

A、10         B、20         C、30         D、5

14、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   ),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大洋中脊地震带

C、环太平洋地震带                  D、大陆裂谷地震带

15、地震灾害资料统计证实,(    )以上的人员伤亡,是由不抗震的建筑物倒塌所造成的。

A、75%     B、85%      C、90%    D、95%

16、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   )类型。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人工地震

17、强震指的是(    )

A、8.0级及其以上地震                   B、7.0级及其以上地震

C、6.0级及其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   D、5.0级及其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

18、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的地方是(     )

A、乡镇    B、森林   C、城市  D、偏僻的农村

19、大震发生后的瞬间抉择很重要,正确的抉择(  D  )能有效地减少伤亡。

A、不顾一切冲出屋外     B、慌不择路逃到窄巷中

C、越窗跳楼往外逃       D、震时就近躲避,第一次大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20、大地震后,往往会发生一系列次生灾害,从历次大震看,在城市造成最严重、最普遍的次生灾害是(     ),我们应重视该灾种的防灾对策。

A、毒气污染      B、交通瘫痪       C、停电、断水     D、火灾

 

参考文献:中学地理教学与灾害教育http://www.zz4z.com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构建地理课程改革新课堂    下一篇: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