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生物论文

新课程实践中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低效”成因及对策

所属栏目: 生物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实践中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低效”成因及对策

严生红(普陀中学 316100)

[摘  要]在时下的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开始接触新课程的理念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一些教师对启发式教学存在模糊的认识,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倾向,从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低效。成因在于:重外在情境而轻内在情境;重形式提问而轻元认知设问;重思维结果而轻思维过程等现象。应对策略是: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外在启发与内在启发的融合;精选层级问题串,实现形式提问与元认知设问的统一;引导深层次思维,实现过程启发与结果启发的协调;启发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  启发式教学  低效  对策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个省市陆续推行。它颠覆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未来,对生物教师和生物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教师努力践行新的课程标准,把握新的课程理念并渗透应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但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出现了诸多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对此,有必要研究这一“低效”现象的成因,并寻求克服这些现象的有效对策,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与元认知理论

启发式教学源于孔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启发式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可谓一语中的。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是被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

元认知(Metacognltion),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元认知是“人们关于自身认识过程、结果或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如与信息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其实质是个体对认知活动和结果的自我认识。元认知理论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提高学习认知水平和学习行为的改善大有益处,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

就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情境以及思维点拨与方法指导,揭示矛盾,诱发深层次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并逐步达成教学目标。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还是启发学生思维,启发式教学都有了新的涵义和更高的要求。

   

2.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低效”成因

2.1 重外在情境  轻内在情境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生物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谓问题情境,简言之,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只有把知识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思维才会表现出高度集中,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

但时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有过于追求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倾向,而忽视生物的自身特点,不能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生物知识出发。精选的问题情境给人以外部强行嵌入之感,未能实现与新学习知识内容的自然整合。存在着重外在问题情境启发而轻内在问题情境启发的偏差,从而造成启发式教学的低效。事实上,并非每一个生物内容都要找到现实原型,在无合适的实际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学习内容有自然、内在逻辑联系的已有生物知识和观念,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进行教学。

2.2 重形式提问  轻元认知设问

在日常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一些教师认为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是衡量启发式教学运用效果的标准。生物教学过程中,常会看到一些生物老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进行所谓的“启发式教学”。

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存在偏差,启发式教学在实践中往往演化成简单的问答,而且大多数问题直接指向学生的认知活动,很少能够激活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启发式教学呈现“形似神散、貌合神离”的状况。这种形式上的认知提问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从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低效。事实上,问答只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并不在于多问多答,而在于教师能否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3 重思维结果  轻思维过程

从听懂一个知识、弄懂一道题来看,结果启发式效率较高。但是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的角度来看,过程启发式更重要。学生一旦掌握了思考方法就能举一反三,灵活地解决新问题,知识迁移能力也会增强。过程启发式教学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进行指导,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但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对问题有一个预设的答案,启发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逼近教师期待的结果,出现了重思维结果而轻思维过程的现象,从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如此实施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得到的仅仅是“金子”,而不是点石成金的“指头”。下次出现同类问题时,学生往往又不知如何解答,不能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注重启发学生获得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加以启发,使学生能体验和感悟到生物思维的精神,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方法。

3.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低效”的应对策略

3.1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外在启发与内在启发的融合

思维起于疑难,疑难起于情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对于实施启发式教学至关重要。问题的设计应关注生物自身,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在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失衡状态,造成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之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和认知需求,最终有效地把握生物本质。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于花哨的问题情境也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指向产生漂移,从而掩盖生物本质,削弱生物自身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搭建问题“脚手架”时,要充分体现“教与学对应”“教与生物对应”的二重原理。

例如:在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同学亲自感受到当用手掌内侧边缘扣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时,小腿就突然跳起的反射过程后,创设问题情境:①何为反射?反射是怎么发生的?需要哪些条件? ②依靠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产生反射?是不是所有反射的结构组成都一样呢?

以上问题情境做到了:既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反射的相关基础知识),又与新学习的内容自然衔接、有机融合;既基于学生原有的反射认知结构,又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自然发展和完善,使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和经验建立起自然、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创设外在启发与内在启发相融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领悟新学习的内容及其生物本质,在富有启发性的探索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生成新知识,提高了启发式教学的效率。

3.2精选层级问题串,实现形式提问与元认知设问的统一

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共识,这也是启发式教学追寻的基本目标。在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有些知识学生甚感抽象,很难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去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条理清晰、合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层递式”的问题串,通过元认知设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①“质膜的结构模型”一节教学时,我就提出了一系列“层递式”元认知设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①:质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背景资料: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

学生用“相似相溶”的化学知识,很快就得出质膜的组分中应有脂质这一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不是只有脂质这一成分?有没有其它成分?如何通过实验证明?

问题②:质膜模型是什么呢?三种物质在其上是如何排布的?

背景资料: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提取了红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发现这片油脂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据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

通过分析讨论,学生形成了磷脂分子在膜上成双层排布的结论。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学会了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的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很快发现问题:蛋白质分子是如何排布的呢?是不是呈对称关系呢?多糖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问题③:组成质膜的分子是否可以运动?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它们运动?

背景资料:在人的细胞表面标记上红色的荧光物质,在鼠的细胞表面标记上绿色荧光物质,然后让两细胞融合,融合后的细胞膜上具有两种荧光,且分别位于细胞膜的两侧互不干涉,一段时间后,红色、绿色荧光交互排列布于整个细胞膜的表面。

学生通过分析,很快得出这种被标记的物质在膜上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运动。

学生很快发现问题:磷脂分子是不是也可以运动呢?有没有什么实验可以用来证明呢?

通过构建“层递式”元认知设问,让每一个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串,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了形式提问与元认知设问的统一。既使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内涵,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从而提高启发式教学的效率。

3.3引导深层次思维,实现过程启发与结果启发的协调

能力只能在过程中体现,单向思想交流的结果启发,势必影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启发式的最高水平是:启而有发并且最终不需要启发。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提问指向思考过程而不是答案,让学生受到思维过程上的启发;让学生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启发自己的思维过程。弗莱雷也曾经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提出能激起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

例如: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②“多倍体育种”一节教学时,通过提出能激起思考的疑问:①秋水仙素为什么必须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②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组加倍的机理是什么?③为什么要用四倍体的西瓜植株作为母本,二倍体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结出三倍体的种子再长成的三倍体植株上的西瓜才是无籽西瓜?学生在分析回答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①用二倍体作母本,四倍体为父本杂交可以吗?②三倍体无籽西瓜为什么含糖量高呢?会不会出现发育延迟、结实率低下的问题呢? ③为什么要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刺激呢?有什么作用呢?④无籽西瓜的后代是有籽还是无籽呢?是不是每一次获得无籽西瓜都要经过这样的培育呢?可以用什么方法实现呢?

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通过“过程式教学”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而不是以让学生仅仅了解一些零散的具体的生物知识为目的。生物教师固然要启发学生解决具体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生物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学会生物”到“会学生物”。

3.4启发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知识的认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从许多个别的生物现象到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从知识经验到解决实际问题。启发要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有价值、有思考性问题的呈现,引发学生深入的思维。

例如: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③《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这一节教学中,我让各学习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瓶,并交流设计方案及实施情况。经过各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有的小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长,有的小组生态瓶中的生物很快就死了。根据这种情况,马上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①为什么不同的生态瓶中生物的存活情况不一样?②什么样的生态瓶中的生物能存活较长的时间?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生物现象去找本质”.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③如何改进生态瓶的设计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样的问题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运用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使启发式教学富有成效,教师在启发、设问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如果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在学生尚未建立起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的自然联系,未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进行细致的审察时,或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答案有距离或产生偏差时,便急于给出预设的思路或答案,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会演化为虚假的被动配合,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3.5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性

发挥民主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保证。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新课程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敢于向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新课程下的启发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再加上现实复杂性,这就更使得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讨论过程中要对学生们的分析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也要给予应有的鼓励。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心静气地看学生,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启迪者。

总之,生物教学中,要运用元认知理论去指导启发式教学,可以使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如何启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握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从而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思维,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文国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肖国琴.浅议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学习的组织策略.中学生物教学.2008

范春祥.《中学生物教学教法研究》.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李允等,培养元认知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中国教育学刊.1999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自估"式让试卷讲评课成为一潭活水    下一篇:浅析课题研究中的“内忧外患”——对生物学科课题研究现状的调查分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