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音乐课程改革与创新刍议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音乐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做到创新,而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创新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而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钥匙,音乐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大优势。这是因为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灵感。当代社会的发展,让我们这一代人深感幸运,我们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21世纪既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全新的世纪。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首先,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其次,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而基础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投身到这次课程改革中去。

音乐课堂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也必须能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要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与特点,必须遵循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体现“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观。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通过音乐来进行教育,而是通过教育来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今天的享受而学音乐,而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而学音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来一味满足学生眼前的喜好。我认为,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成功的欢愉。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和享受音乐、发展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音乐教育离不开音乐教育赖以生存的各种外部客观条件。应与相关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使之合理、自然、得体。但是,音乐教育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又有赖于音乐教育改革,我认为音乐教学改革要遵循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个体差异。所有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

二、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利,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发展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

三、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欣赏学生各自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以及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的创造才能,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融洽的人际环境,真正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例如我在教《我的小绵羊》这一课时,由于学生都比较喜欢小动物,我让他们根据动物的特点、叫声自由创编歌曲,使那些平时不爱动脑、学习较差的学生也有了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一个好的开始能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为今后上好音乐课打好基础。所以要提倡愉快教学。从音乐教学角度,我认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的前提。黑格尔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品。”只有重视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热爱学生,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用一颗诚挚的心搭起师生情感的桥梁,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运用温和、亲切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中得到快乐、温馨,感到教师可亲、可爱,从而真正喜欢上音乐课,这样有利于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理和新事物对大脑的刺激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新事物来吸引他们。一年级孩子刚从幼儿教育转入学童教育,从身心发展来看,是一个较大的转折点,他们注意力的保持可能远远不足15分钟。在上述案例中,我运用猜谜语、表演、讲故事、带头饰、发奖品等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这样,一节课上得轻松愉快而又有情趣。

四、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设计、评价标准的确立等各方面,都必须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和赞赏。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的那样:“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五、音乐课程应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

1.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把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和家庭音乐教育相结合,使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和家庭音乐教育三者形成合力,把学校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

2.在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要求的确立等方面不过分追求系统、全面和整齐划一,以便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有足够的“接口”和创造余地;加强音乐课程和学校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音乐课程和其他课程密切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探究(从做中学)、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学习惯性,使之转变成为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创造式学习,关键问题是要彻底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变“教会”学生知识的手段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走进音乐殿堂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这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组织教学,而且更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挖掘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素质。

4.音乐教学活动的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新世纪人才的必由之路,要求广大音乐教师登高望远,转变观念,以创新的思维和教学手段,认真教授好每一堂课。目前全国上下都在进行创新课研究,并获得累累硕果,然而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中就有选题的问题。选题是一堂创新课成败的关键所在,选择一个恰当的课题事实上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要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创新是事物进步的推动力,音乐课的创新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如何要做到音乐教育的创新,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欣赏和学唱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丰富音乐感受。如我在教《山谷回音真好听》这首歌曲时,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做回音游戏,喂──,我来了──,大山你好──,等等,学生模仿和传递得非常好。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去感受,学生非常喜欢。

教师要培养学生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例如改编歌词,这个练习创作要求不高,学生能够很快把小狗、小猫等填进去,创作了新的歌词。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加以引导,提高他们的思维质量。

第二,把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

德育教育是教学中的首要内容,无论哪门学科都应注意德育的渗透。音乐课堂是德育渗透的良好阵地,学生往往能在感受美妙音乐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很自然地接受德育教育。音乐教学应在教学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今的电视广告越做越精,音乐成了广告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若能把那些意义深刻、画面音乐赏心悦目的公益广告作为素材,即可以活跃课堂,又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第三,不要把“创新”改变意义

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继承发扬、调整完善、改革创造。有的老师对“创新”二字的把握不够准确,以为创新课就必须把所有传统的环节都改掉,如唱歌前不练声、歌曲难点不突出、忽略歌曲的演唱处理等,一味地追求课堂环节的“创新”一味地追求课堂热闹。

第四,不要把《标准》设定的音乐教学领域分割开

《标准》设定的音乐教学领域包括:“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上述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不能把它们相互孤立、相互割裂开来。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将它们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五,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要注重可操作性原则,不要超越师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这里属于边远地区,条件差,无法实现的目标不要去强求,不应是空中楼阁,一切创新应建立在一定基础上,这样的创新才有意义。

总之,音乐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感悟、表现和创造的启蒙教育。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让学生在陶冶情感的同时,提高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音乐新课程的教学    下一篇:对音乐教学中“课堂评价”语言的一点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