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充分体验音乐,培养创新能力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指出:"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应成为学校深化教育改革中的迫切任务。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同样肩负着这一使命。而实现这一使命的关键是: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
  音乐是一种创造性艺术。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 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中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音乐语言对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音乐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独特的魅力。 它是用旋律、节奏等构成音乐的特殊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的,而音乐自身的美也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充分表现。没有体验,哪来创新。因此,要体验音乐的内在美,必须让学生投入到音乐中去。随着旋律的流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才能把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是体验与创新的过程,在传授乐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体验旋律的高低,从而创造旋律;在新授歌曲中,可以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创编动作表现音乐;在欣赏教学中,更能通过音乐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情感,让学生体验作曲家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情景。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创造音乐呢?
  一、学生主动参与是体验与创新的基础
     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念上已有很大的改变,但反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应采取何种形式,更利于创新教学,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缺乏合作与交流,实践性不强,活动机会少,教师只强调学生认真听,统一学乐理知识,教法不灵活,很难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亲身体验音乐,让学生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得以培养和发挥。
  1、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么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在课堂上,师生间永远处于平等,协作的关系。打破以往那种教师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教学姿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信息,情感交流。组织讨论是改变这种情形的关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行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展开想象,进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例如,在欣赏斯特劳斯的 《雷鸣电闪波尔卡》时,分小组讨论,说说乐曲描绘的形象,有的说:"我仿佛真的看到了闪电,听到了雷声。"有的说:"让我来模仿一下闪电和雷声。"有的说:"人们没有因为闪电雷鸣而害怕的躲藏起来,而是兴致勃勃的舞蹈着。"这种经过想象和讨论得出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是凭自己的情感去体验音乐的。
  小组音乐活动形式是以小组内学生间或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为基础,共同参与为目的。在互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当教师新授一首歌曲以后,采取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选择最佳的表演方式来表现歌曲。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必须学会与他人共事合作的能力,分工负责,保证演出准确无误,在相互配合中完成任务。小组音乐活动形式与班级集体看谱,听指挥统一练习相比,更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利用这种开放性教学,使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2、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利用现代化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根据音乐内容创设一定场景,让学生踏进教室象走进"音乐王国",他们可以在"王国"里尽情的唱,跳,无拘无束。在欣赏《小青蛙》时,当学生看着新颖流动的画面,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边看动画,边用身边的材料自制沙球,模仿小雨沙沙;用大军鼓模仿雷声隆隆;用手电筒表示闪电等。他们大胆的去探索,寻找,发现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用自己的想象描绘心中的音乐,从而表现音乐的美。
  二、教师的导航是体验与创新的关键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正是这个"情"字,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音乐教师是音乐美的传播者,音乐美要依靠情感来体验,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以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只有具备一定审美素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教师用好课堂语言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课堂语言是维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凝聚剂。小学生喜欢老师清晰明快的语言,爱听老师亲切温和的话音,从中得到快乐,得到温馨。
  1、肢体语言      
  音乐又是视听艺术,学生可以根据视觉听觉来感受音乐,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给学生最新,最美的 视听音响,来刺激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当然,教师甜美的声音,优美的舞姿,也能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在新授《孔雀走》这一律动时,我给学生表演了孔雀舞,教师到位的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转身,紧紧地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当欣赏完教师的表演,学生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学生跃跃欲试,向往和教师一样能歌善舞,赢得掌声。通过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如在新授《春来了》这一课时,课前准备了每人一件头饰,根据自己的头饰,创编与春天有关的动作,律动进教室,这时,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思考,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解决了歌曲中的难点,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
  2、情感语言
     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主动地把情感纽带抛向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谐、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在音乐课中,教师以"说--开口说,大声说"为切入点,鼓励学生"有话就说,不怕说,有疑就问,敢于问"。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教师的态度是鼓励,支持,不回避,不指责。同时,教师也要求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不挖苦嘲笑,使每个孩子都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
     有一次,学生们欣赏完一段《可怜的秋香》,纷纷谈感想,只见一位平时性格极内向的女孩说"我觉得还可以用舞蹈来表现音乐……"一下子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教师及时用手势和眼神制止了大家,对那位已涨红了脸的女生说:"老师觉得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能用你所想到的动作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女孩还是极不情愿,于是,我便拉着她的手说:"老师和你一起合作,相信你,能行的。"这下,她才移动脚步,我尽量配合,主动邀请,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加入我们的行列。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满怀爱意的目光应环视到每个角落的孩子,孩子们会回敬你一脸灿烂的阳光。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特别是平时表现比较内向的学生,老师应多给予她以微笑,鼓励她勇敢说,从而增强自信心。让她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创新型的教师是体验与创新的核心
  创新教育需要有创新型的音乐教师,所谓创新型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其积极性,创造性。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长期以来,不少音乐教师一直沿用过去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听",教师讲的越具体,学生学的越好。实际是适得其反,学生因此而失去独立思维能力,失去探索,创造能力。这样的人才素质已不可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所以,改革旧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1、教学模式的更新
  小孩子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我们教师应突破创造思维的"心理屏障",留一片想象的空间给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打破用录音机一放到底的现象,采用多样化的媒体艺术手段,让每次展现给学生的是新感觉和新收获。整个教学结构,动静结合,远近对比,层层相叠,起到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音乐课本身就是丰富多采的。它包括唱歌、乐理、器乐、欣赏、律动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敢于打破常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兴趣、个性、创新思维的培养为重点来设计课堂教学。例如,以游戏故事来认识乐理记号;利用故事来进行音乐作品分析;利用拍节奏,读儿歌来创编节奏;充分发挥"乐器进课堂"的功能来帮助学生理解调式,伴奏,齐合奏的形式。
  2、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路人,为学生提供导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很有可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这是时代的需要。 当然,要让学生学会创造音乐,这里面包含着教师的各方面素质,教师的仪表风度,一言一行,能潜移默化的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与美的启迪,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实自身的业务素质,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创新型教师。这是历史的需要,时代的呼唤。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音乐美,教师首先应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只有教师先动了情,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创造音乐。没有体验就没有创新。教师只有在言教,身教,情教上下功夫,树立自身的创新形象,才能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精神导航。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实施艺术教育——音乐教学与美术、体育相结合    下一篇:让学生成为学生的“发现者”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