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走 进 新 时 代——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教学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走  进  新  时  代——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教学

                       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    陆银冰

内容提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创作教学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创新   想象   求异   共鸣   即兴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我国也曾经对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许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但我们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收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受某种功利性的影响,使得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发展价值”。事实上,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确实有其独特的功能。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对于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第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运用各种音乐材料学习音乐的教学活动。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创作教学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我简单谈谈音乐教学中创造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贯穿始终,融合多种领域

音乐教学各个领域都有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应该处处体现创造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欣赏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在歌唱教学中,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和风格,对歌曲做某些创造性的变化,对创造性的演唱发表评价等。要改变或减少采用老师给学生“标准答案”,一切按老师标准进进行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自己去探索最佳艺术表现,不用或少用“统一标准”、“标准答案”去舒服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方法,创设多种渠道

1、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氛围有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态度、情感总是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的过程互动的,它是影响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动机,启发创造性想象的有力因素。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是处于积极取向还是消极取向,首先来自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心理趋向。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音乐课应该是自由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性想象力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因而在学生处于高度紧张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自由的地方,他们创造性想象力就难以迸发出来的。有的音乐教师对学生的坐姿要求特别严格,手要怎么放,脚该怎么摆等等。试想当学生一直在担心自己因坐得不好而会挨批评时,怎么会对音乐产生共鸣呢?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提倡课堂讨论,可以提倡“七嘴八舌”。

为此,我对三年级两个平行班级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1)班上课时,我在音乐教室的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及玻璃瓶、盛水碗、筷子、家中摆设用的风铃等等,请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验结果学生很快地认识到了打击乐器名字及其特点。接着我启发大家:“你能自己创造出一种乐器吗?”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位小朋友说:“我把爸爸自行车上的铃和妈妈自行车的铃都拆下来,用一根绳子系牢,就可以成为碰铃了。”有位小朋友说:“刚才我把七只碗装了不同的水听到了七个小兄弟名字(do、re、 mi、fa 、sol、 la、 si),这样,我用很多碗就可以造出一架‘敲敲钢琴’了”;还有的小朋友用旧易拉罐制作沙锤……而在(2)班,我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让他们端坐在位置上,然后拿出各种打击乐器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如何演奏。尽管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打击乐器,该如何演奏,但当我说你们能自己创造出一种打击乐器时,不但举手的小朋友一个都没有,而且好像用惊讶的眼光在问我:“打击乐器可以自己制造吗?”可见,是否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其教学结果差异是很明显的。

其次,我认为应该给学生一种安全的氛围。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他们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示自己见解。对学生的创造表示诚恳的支持。这种支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激励。因为激励对创造性想象的发展具有最大的刺激。著名教育家弟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与鼓舞。同时,要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既要承认学生具有开发的巨大创造潜能,又要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我们在巩固新歌时常用指名学生上台表演的形式,但我对学生采用的方法是多多鼓励学生:“你愿意到台前来表演的不必举手,直接上来,要相信自己。”这种方法比许多同学看一、二个学生表演效果要好得多,尤其对一般的学生。当然,这时也极可能出现一两个顽皮的同学借机捣乱。教师这时要进行恰当的批评,赞扬肯定大部分,并进行层层对比,这样便可激发学生争取更好地表现和做出更新的创造性想象的行为。

    

2、尝试创新,探索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样做,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强制学生唱练。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使一个个灿烂的火球变得不能发出光束。要想让学生给你惊奇,首先教师必须丢弃传统,勇于尝试创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想象力,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发挥。

(1)、比中求异  异而引思

什么是比较呢?比较,就是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以上的对象(现象、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的思维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小学儿童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差别,从而在其细致差别的基础上,引发思考,撞击他想象的兴奋点,发挥他的潜能想象。要么对事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或者举一反三再创新型事物。”即所谓的比中求同,同中求异,异而引思。可见“比较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在一次教学中,我对三年级学生在进行“×”与“×”的节奏比较时, 讲明“×”就好像一个正方形    ,,而“××”就好像把一个正方形     分成二个相同大小的长方形    ,所以这两个    “××”组合刚好是一个    “×”。接着,我用“哒”对“×”和“××”的节奏进行了比较。这时一位小朋友举手要求发言,他说:“这×就好像我们平时吃的大红苹果,而××就好像两颗连着柄的樱桃。”这时又有另一个小朋友举手要求说话,她说:“×就像鸭妈妈的叫声××|××|,而××就像可爱的小鸡的叫声:×× ×0|×× ×0|” 对于这两位小朋友形象的发言,我感到格外地激动,并对他们进行了热烈地表扬。

(2)、创设“疑”点   激发共鸣

    “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层层的设疑提问,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一把金钥匙。孔子学:“疑,思之始,学之端。”因此,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一个“疑”字,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

    如在欣赏《数鸭蛋》这首歌时学生听一遍后,由于录音是用江苏高邮的土话唱的,所以我向他们讲解了歌词的内容。可说到“呱!呱!‖∶衣责责 来∶‖  呱!呱!”时,我提问:这时候好像在干什么?学生高高举起手,要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好像是养鸭人脸带笑容在数着大鸭蛋。”有的说:“在喂鸭子。”有的说:“在赶鸭子下水。”还有一位小朋友说:“ 这时候好像两家在争吵着说自己家鸭蛋最大。”  我对学生们的想法都表示赞同。随后,我叫他们在“呱!呱!‖∶衣责责 来∶‖  呱!呱!”的地方,跟录音机唱起来,并把自己的想法运用动作表现出来。这时的教室,简直成了一个忙碌的养鸭场,他们的动作是那么逼真,真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啊!

(3)、多用即兴, 临场发挥

中小学的音乐创作活动要尽量多地采用即兴性的创作活动。这里的“即兴性”是指事先不必作准备的临时性的创作活动。音响探索、综合性创造活动和音乐创作都可以尽量多地采用即兴性活动。“多用即兴”的好处在于:首先,即兴性创作活动不必依据事先设计的乐谱和事先的排练,较少技术负担。其次,即兴性活动比较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再则,即兴性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快速反映的能力。

即兴性活动事先没有酝酿、设计和排练,即时临场进行发挥,因此,创造的成果显得粗糙、稚嫩、不成熟是难免的。但是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创造,蕴涵着丰富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们对于这种的创造活动充满兴趣和热情。我在二年级经常进行即兴性的“音响探索”活动,给学生确定一个反映他们生活主题的活动,例如“春天来了”、“小娃娃睡觉”等,让他们用人声或演奏乐器表现出来;在三年级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进行即兴性的“综合创造性”活动,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即兴性地创编表演、乐器演奏等。

由于以往的音乐教学较多地采用传统的“传授式”、“训练式”的教学方式,而对于这种“探索性”、“即兴性‘的教学方式,可能不很熟悉,因此,我们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点,加强对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

3、循序渐进,联系实际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尽量减低创作的难度。创作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适合学生心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感到该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相反的,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难情绪,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中,要多采用合作探究、参与体验的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参与体验的教学,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安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中。这种教学不同于“灌堂式”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它是一种主动教学,有时这样的教学看起来似乎有点乱,但只要精心设计,还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我在苏少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们的村庄》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尝试:这节课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节奏来创编故事。课前,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各种声音,并用废旧物品自制一些简易的打击乐器,变废为宝。课上,为了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创编,也为了消除学生创编的畏难情绪,在课前准备的时间我就根据音乐《do-ri-mi》旋律改编歌词,这样既让学生初步知道了什么是创作,也让学生明白了音乐课的课堂常规。接着我与学生共同探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分别能表现和模仿怎样的声音,从而调动学生创编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我重点与学生商讨钹、鼓和沙锤、串铃的表现力,因为在后面的创编过程中学生将会用这些乐器进行即兴创编,通过这一环节的探索,让学生明白各打击乐器的表现力,为后面的创作作好铺垫。老师出示纸和塑料袋等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模仿打击乐器,可以让学生明白其实创造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至此学生的创编热情已充分调动起来了,在这基础上,我马上让学生欣赏《鸭子拌嘴》片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打击乐器的表现力无比丰富。在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之下,再让学生对小鹅的活动小组合作创编故事并用打击乐器和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至此对于学生来说创作已经没有难度了。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在课中的表现让他们觉得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也体验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音乐课让学生享受的目的也水到渠成了。

      

4、注重“过程”,忽略“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造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创作的“成果”,不可能达到成年人或教师心目中的“完善”的要求。创造出“好作品”也不是音乐创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不能以“成果”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创作的“成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主要依据。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1世纪国家的实力,取决于创新人才的多少。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师而言,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多加强自身的业务和理论修养,以长远的目光,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昌盛,从未来教育的角度,来实施教育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大胆创新,开拓进取,从而续写教育的新篇章,为祖国培养能促进国家兴旺发达、担负民族兴衰存亡的强大一代。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中小学音乐教育》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农村小学音乐学科如何开展集体备课    下一篇:“读懂”教材 优化教学——音乐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与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