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把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多与少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把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多与少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薛芝菁

[内容提要] :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积极地去创新。在音乐新课标中也体现了这一重要理念:“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这就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关  键  词]:   主体   主导  提问  聆听   参与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程序一般为:讲解背景——出示主题——欣赏内容——分析曲式——听主题与对比主题——理解其思想含义。教学中老师完全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简单的动用听觉器官的个体,学生大多是昏昏欲睡或坐立不安,课堂要么死气沉沉,要么人声鼎沸。这种传统的欣赏教学往往比较关注教育的外在价值,注重了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教育而忽视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导致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而“新课标”的出台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者”、“指导者”、“合作伙伴”。变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探究、交互学习和多种文化艺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能再采用知识的单向传输,而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那么在课堂中怎样落实这一原则呢?在具体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那就是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多”与“少”。

“多”就是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何突出“多”呢?教师要改变观念,将课程变为“学习共同体”,要明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切忌“喧宾夺主”。

一、多聆听---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在平时的欣赏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你要是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准会说“听不懂”,由此注意力自然无法持之以恒。这是音乐欣赏课上常见的状况,也是音乐老师们必须下工夫带领学生逾越的一道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多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音乐的愉悦的—种审美活动。可以说听觉是感受音乐的基础,音乐感的培养、技法的提高都离不开听觉的训练。“听”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激发兴趣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显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是主要方式,讲解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关于聆听的重要性问题,美国著名作曲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这样阐述:“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

     

在接触一部篇幅较长的新作品时,我作为音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至少也要听六遍以上。听第一、第二遍了解的仅仅是作品大致的轮廓和情绪特点;听第三、第四遍判断作品有几个音乐主题及他们之间的对比性,之后再查查相关资料;听第五、第六遍则是将自己的听觉判断与参考书上的分析介绍在音响中作比较验证,以求在自我听觉感悟的基础上,对作品有更准确的把握。这么多遍的听,反复地想,绝不是在一节课里能够完成的。更何况教师多年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储备,累加在一起所产生的效用,不可能对等地在学生身上复制。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这一过程精练,用最佳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但无论教法如何变换,“紧紧围绕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特点、形式因素展开对作品内涵意蕴的领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它应该成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理念而深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我常常是在自己深层次把握作品的基础上,将作品化长为短、化整为零,摘取作品的主要主题进行主题辨析及听觉感悟。将作品化长为短、化整为零的主题聆听,是为学生寻找作品的亮点。因为主题篇幅短,可以反复地聆听;因为反复地聆听,对作品主题的情绪特点就易于领悟,再加上教师必要的理性知识的指引,从而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作品,引起情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二、多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教学最常用的手段。所以,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新课标要求:“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课堂问题生成于教学求索链的各个环节,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模式,体现哪种教学理念,都离不开提问和学生沟通对话。用好了课堂教学就鲜活起来。所以,问题是音乐教学的催化剂,它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精心设计每一步提问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好好反思一下,针对新教材,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具体的音乐背景,设计出具有一定新颖性、趣味性的问题,使问题的本身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原动力,唤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我在进行《国之瑰宝—京剧》这一课的欣赏教学中,首先播放了一首FLASH制作的京歌《说唱脸谱》,看着那一副副生动鲜活的脸谱,听着那脍炙人口的旋律,学生们兴致很高,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于是我便趁热打铁,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刚才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有京味。”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对,这是一首京歌,歌唱了名扬中外的京剧艺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京剧世界。首先我问问同学们你们对京剧知多少?”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提到了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的说到了京剧中的人物的分类,有的介绍了京剧中的乐器。在同学们互相探讨的过程中,我顺势利导跟他们一起讨论了京剧的起源、行当、唱腔、念白等内容。整堂课学生都很投入,学习兴趣和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料,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就响了。  

  三、多参与--- 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唱独脚戏,学生也习惯于当观众,看教师表演。这实质上是对学生主体的否定。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只有学生真正有效的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想办法创造机会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对作者、对背景的介绍等可放手让学生利用手头上的资料或到图书馆或校园网上去收集、整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文学、美术、形体动作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我在教授《非洲歌舞音乐》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非洲音乐比较陌生,在上一课结束前我就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让同学们收集有关非洲的风土人情、音乐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下一堂课一开始,我请了几位代表到讲台前来交流他们收集到的资料,大家都非常活跃,讲得也很好,有一位同学还制作了一个简短的课件,以非洲音乐为背景,图文并茂,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分小组创编节奏、学跳非洲舞蹈、和乐舞蹈等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使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真正非洲音乐的特点。

少”是相对于“多”而言的,体现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突出其主导地位,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少讲解——引领学生把握音乐的内涵

“少讲”并不是不讲,“少”意味着“精”。就是要精讲,其实质是对满堂灌的否定,正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精讲就是要讲得准确、精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些音乐作品在欣赏前作适当的讲解能引导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意蕴,如欣赏舒伯特的歌曲《魔王》,由于教材中使用的是外文演唱的版本,欣赏前老师可向学生介绍歌曲描述的故事情节,这样在欣赏时学生便能按故事的情节去理解作品中每一乐段表述的内容情感了。又如:欣赏斯美塔那的《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教师在欣赏前引导学生欣赏一段文字:“当我们伫立在捷克的大地上极目四望,从四面八方——从原野和森林传来了我们所感亲切的熟悉音响,它有时欢乐,有时沉思:这里所要表达的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萌生的多方面的感情体验。……法国号的一段独奏是广阔的森林的动机,音乐中还赞颂了肥沃的山谷和边区的美景。”学生便可按这段提示性的文字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另外,教师作适当的归纳讲解也是必要的,如欣赏完古典主义乐派、浪漫主义乐派、民族乐派应的音乐作品后,教师可让学生先结合乐曲谈谈各乐派的特征,然后由教师作精练的归纳讲解,让学生对这三个乐派的音乐特征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

二、少束缚——鼓励学生树立对音乐的独立感受和见解

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不能一味主观地灌输乐曲伟大的美名,或是特意为音乐做解释,强行让同学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艺术也是如此,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在欣赏同一部作品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比如我们在课上听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放牧》时,我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音乐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有的同学想到的是一群活泼的少年在快乐地游戏,有的同学想到的是动画片的场景等等。这些都是仁者见仁,见者见智的事情,只要有体验、有情感,是不需要有标准的,教师要提倡学生有别出心裁的见解,有各种各样处理音乐素材的方法。这一点也是其他科目所不能达到的一个更高境界,因为那些科目不可能把永远不变的定义、公式、原理改变。有位教育家说过:“对于异于自己的意见,要鼓励提倡;对于不敢发表的意见,要积极引导;对于稍有缺陷的意见,要正确指点;对于完全错误的意见,要宽容大度再善意纠正”,所以教师要抛开“唯我独尊”的思想,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理所当然地全盘灌输给学生,应大胆地鼓励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独立性和变通性。

“多”与“少”看似矛盾,其实只要我们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它就会统一在我们的课堂中。作为老师应该摈弃陈旧的教学观,树立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将学生看成充满活力的生命体,知识的主人。使学生在自由、健康、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茁壮成长,使音乐欣赏课更具生命力,让我们的学生人人都爱上音乐课。

 

 

 

 

参考文献:《中国音乐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艺 术 概 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高中音乐欣赏的三大更新一一关于新课标解读下的思考    下一篇:“三让” 从我做起——浅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音乐教师行为的转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