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三让” 从我做起——浅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音乐教师行为的转变”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三让” 从我做起——浅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音乐教师行为的转变”

江阴市要塞中学  薛芳芳

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在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有专家说:“课程改革是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新文化运动。”大势所趋,身为教师的我们,人人都面临着“如果你不改变,就会被淘汰”的危机。摸索出即符合高中新课程理念,又适应课堂实际的新型教学行为就成为一线教师首当其冲的任务。

课改之前,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学生们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除教材中落时而“冗长难懂”的乐曲和“枯燥乏味”的乐理外,

       

“先打节奏,再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背作者简介,分析作者,分析乐理”、“考试时,学生唱唱歌,老师打打分”的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方式恐怕是扼杀学生对音乐课学习兴趣的最终杀手。

高中新课程标准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其中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没有阐述的,同时也是高中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的依据和支撑。
         那么在实际的高中音乐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如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做新课程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呢?我想,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的“三让”做起:

一、让出课堂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老师讲到底”的封闭教学形式、“一单元唱歌+乐理,一单元欣赏+音乐知识”的单一教学内容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系统论有序原理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要千方百计地促使课堂成为开放的系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生机,有活力。

          

1、              让出时间

现在各学校一堂课的时间一般是40分钟或45分钟,有科学证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15分钟的时间。所以,我认为不妨利用这高效率的15分钟,对课堂内容的引入、结尾、中间重点和难点做“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的精讲。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听赏、歌唱、演奏、创作、舞蹈表演、交流,甚至教授等等。此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思考,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但不能越俎代疱,以免变成活动的操纵者。

2、              让出讲台

美国实用主义家杜威早就说过: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是站在学生后面。细细想来,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以一对众,与学生距离遥远,怎能亲近沟通呢?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学生的合作者,不再以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角色出现。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果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在一起,一起听赏、歌唱、表演,一起探讨音乐知识,其乐融融。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记得教授高中音乐鉴赏课第三十三节流行风时,我就大胆地启用“小老师”授课,我则坐到学生的位置上,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我所说的“让出课堂”

           

不能浅显地认为是将课堂扔给学生,彻底撒手不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思维启动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思维断裂时,教师要帮助衔接;学生思维堵塞时,教师要进行疏通;学生思维模糊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学生思维紊乱时,教师要帮助梳理。教师要以自己的敏锐的觉察力,将学习活动引向更深的层次,并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各种能力。

二、让出权利

         让出(一部分)权利。过去教师的权力是很大的,说话是绝对的权威,容不得学生有任何质疑。我认为教师的权力过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禁锢作用。我们是否可以将部分权利下放给学生?

1、              让出表现权

长期以来,音乐学科因为是小三门、旧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课堂纪律一直是音乐教师苦恼的问题。有些教师说,一堂课45分钟,有20分钟用来维持纪律了。还有的教师干脆要求学生“正襟危坐”,只为求一个有条不紊的课堂纪律。试想这样一堂音乐课,不仅是一种低效率的教育资源浪费,还直接扼杀了学生对音乐课的仅有的一点兴趣。“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会在“纪律优良,绝对安静的音乐课”中被束缚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是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当学生陶醉于扣动心弦的旋律中时,很可能会禁不住有随之哼唱、击掌合拍等行为,我想此时的一句“乐感不错”“节奏感很强啊”要比一句斥责引起的效果更显而易见。

           

2、              让出考试权

多年来音乐的考试,形式单一,要么“一歌定分数”,要么“一卷定分数”。虽然不记入学生的总成绩,却也让部分学生头疼不已。音乐学科是有它的特性的,并不是每个学生演唱、吹奏、乐理、音乐常识样样精通,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专其中一项,唱得很好,未必识谱;吹得很好,未必能唱全五个音。所以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上学期得到了满分,下学期却勉强及格;有的学生平日回答问题相当踊跃,音乐知识与教师不相上下,考试的成绩却差强人意。

我想不妨针对这种情况,把“老师说考什么就考什么”转变为“表演、笔答、歌唱、演奏,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更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持续能力的发展。

3、              让出评价权

“每到考试,老师总会嘀咕一句‘五音不全’,声音虽然不大,但我听得清清楚楚。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

           

”这是出自一个学生心底的话。

教师们,把我们权威性的评价放下吧。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展性的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其核心是重视过程,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另外,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给多次机会,重视评价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再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进行指导帮助,并给予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

在我们的音乐考试中,不妨加入平日成绩的记录,加入对学生在音乐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组评。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过程评价,就会发现终结性评价成绩会更好。

三、让出一份爱

         苏霍姆斯基说过:我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只有一个爱学生的教师,才配得上“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

         教师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面对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学生,只有洒下爱,才可获取爱的回报。知识是冷冰冰的,只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快乐地接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把爱简单地理解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师生间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到学生的闪光处,多与学生交流,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就如马卡边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可以尽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学生打低分,在任何情况下不羞辱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家长告状。

         爱学生是音乐教师爱音乐、爱教育的延伸与升华,是更高境界的爱。每一个音乐教师都期望把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育途径传播给学生,那就要爱他的教育对象,用爱去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把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多与少    下一篇:“读懂”教材 优化教学——音乐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与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