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拔动“情”弦 奏响“心”曲——浅析心理学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与人发生交际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心理交流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学习、理解和掌握心理学,并积极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并且灵活地把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数学教学环节之中,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   学习     小学科学 

人们常说:“人为万物之灵长”,这是因为与万物相比,人有着复杂的心理。俗话说:“育人先育心”,可见,在人类知识的科学体系中,心理学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充分发挥科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心理知识,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和谐统一,使科学教学与心理知识教育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心理学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保持积极心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来就好奇,就具有探究世界奥秘,寻求问题答案的原始冲动。强烈地求知欲使他们总喜欢“打破砂罐问到底”,喜欢追根求源。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虫草、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然而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总是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教学,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课堂上总是喜欢高谈阔论自认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很少关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习动机没有被激发起来,成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建构”,“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 《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目标中的第1条目标就提出“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手奥秘的欲望”。这就要求了教师在课堂中时刻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的教学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科学课的特点,可以从通过“利用惊奇”、“产生疑惑、解决疑惑”、“设计困境”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马上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了,接着问:“是什么让冷水喷出来呢?这一趣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热传导》时,上课开始,教师先做一个实验:将一些自来水装进事先用白纸折好的盒子里,问:“如果我用酒精灯给盒子加热,会发生什么现象?”全班的同学都大声地说:“纸会着火!”这时,老师并没有加以评论,马上点燃酒精灯,同学们惊奇地发现纸不仅没有着火,反而纸盒里的水沸腾了。这样的教学,使同学们在和谐的气氛中产生“不和谐”的心理,在冲突和矛盾中产生惊讶,在惊奇中产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动机。

又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微型池塘”一课时,我出示事先用玻璃盒做好的全封闭“微型池塘”,同学们感到很新奇,提出了很多问题:“盒子里鱼、虾会不会缺氧而死?”“盒子里是封闭的,空气什么时候用完?”“里面的水那么脏,水草会死吗?还有那些小动物能受得了吗?”有的学生鱼联系“光合作用”、“食物链”知识推测说:“水草能给鱼虾提供食物,鱼虾也能给水草提供肥料,把盒子放在有阳光的地方,就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时,我并没有对学生提出的或者幼稚的,或者错误的问题而不理不睬,或是讽刺、挖苦学生,而是就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激起他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愿望,促使他们主动地进入实践活动。

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认识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呈现的现象必须要贴近学生,是学生想知道而又不可知的,这样才能够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焰,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尝试赏识教育,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顾钧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潜能,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养。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永远不要挫伤他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使在他遭遇挫折的时候”。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加以强化,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产生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要吝啬 “真了起”“你是好样的”“你真厉害”等鼓励性语言,使学生感到“我一定行!”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

例如,我班的绍东同学,他的语数英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常常为此感到自卑而缺乏信心,但我发现他是一个“十万个为什么”的超级粉丝,常常给我提一些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有病毒?为什么方程式赛车模样是怪怪的?黑猩猩究竟有多聪明?……针对他爱提问爱动脑这一特点,我就当众地表扬他,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在科学课堂教学时特别的尊重、注视、宽容他,常常用鼓励的语言评价他的发言,那怕是一次小小的发言,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在私底下我找他谈心,找出他成绩为什么提高不上的原因,帮助他把这一优点同时用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当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绩,我就及时发现,及时赏识,让他看到自身的优点,从潜意识当中发现自己有着很优秀的一面。他得到老师一次又一次地鼓励、肯定、认可后,自信心逐步增强。

将赏识教育渗透在科学课堂中,学生们显得更加可爱。学生的心灵在赏识教育的滋润下,自信心会不断地增强,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

三、合理运用移情,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移情,它的通俗内涵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或“感他人之所感,并且同时能知他人之所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移情是指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情感共鸣反应,也就是教师想象自己处于学生的境地,并理解学生的情感、欲望、思想和活动的能力。这种积极、健康的情感会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并促使其克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移情”,倘若能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予以运用,对儿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下面是一则科学老师与学生对话:

学生:我不喜欢上科学。

老师:你能谈谈吗?

学生:我就是不喜欢它。

老师:一定是某些原因,让你不喜欢它。

学生:是的。我爸妈说学习科学这门功课没有,还不如把时间放在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上。

老师:(把手放到学生的背上)他们说的,所以你不喜欢,对吗?

学生:是。

老师:学语文、数学、英语重要,学习科学知识也很重要。语文、数学、英语里也有科学知识呀,是不是啊?

学生:是。

老师:你了解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吗?比如爱迪生、牛顿、张衡、邓稼先、袁隆平……

学生:我不知道。

老师:你想了解他们是怎么成为伟大的学科家吗?

学生:想。

老师:他们就是从小对科学知识感兴趣并认真研究,努力探索,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你还认为这门课程没用吗?

学生:不,有用。

老师:我希望在你的身上看到科学家的影子,成为一位小科学家!我相信,只要努力、付出,终究会实现的。

    从以上的例子可看出,教师对学生所表达出的情感做出了许多适当的情感反应,并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感受、想法反馈给学生,这种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的做法,使整个交谈活动在一种平等、理解的气氛下进行,学生与教师交流后解除了心理上的疑惑,并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抚和支持,这种心理支持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学校的不良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种在交谈中实现移情的做法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并有效地促进师生关系朝着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

   可见,教师必须要增加情感投入,实施情感性教学,深入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只有这样,才会缩短教师因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营造出和谐、温馨的课堂精神氛围。

四、采用恰当评价,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表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但他们已有了对自己行为的独立看法。当教师及父母的评价不公正时,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抗议”。大约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评价。因此,教师对学生要采用恰当评价,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引导和调控。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单一、内容单一、方法单一、主体单一、重心单一,是“一卷分高低”,目的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评价的功能被歪曲,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

《科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评价不光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把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在科学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设计学生成长记录袋,以送”智慧星、认真星、进步星、积极星、表现星、合作星“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如:当学生在课堂上能正确回答或提出与他人不同见解时,我就说:“你很聪明,送你一颗智慧星。”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学习上无穷的力量;当后进生能做对一道题或能动手操作一个简单的实验时,我就说:“你真棒,有进步,坚持下去一定能学好的,送你一颗进步星。”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就说:“你肯定能行,再动动脑子,好好想一想,成功一定属于你,送你一颗积极星。”用成长记录袋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和主动性,同时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又如在这个学期的科学期末考试测评中,我改变过去书面考试一统天下的做法,而是采用了笔试评价与现场操作评价并用的形式进行考评。即把课本的基础知识作为书面考试,把一些实验作为现场操作。如为了考察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知识的理解,我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凸透镜呈现出蜡烛放大的图像或缩小的图像,这样比起枯燥的填空题效果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把重知识记忆、重甄别选拔向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重学生创造力形成转移,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育人先知人,育才必有心。知心、贴心、有心,是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要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并且灵活地把心理学知识贯穿于科学教学环节之中,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学生心灵的引路人是拉近师生距离的纽带;激励则是老师能给予每个学生的最廉价而又最真挚、最有动力的引擎。让学校所有的老师都能成为学生的同心人,让我们老师每天撷取一束康乃馨,点缀学生心灵的憧憬,美化学生的未来。

 

参考文献:

邓泽华,戴素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8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5

(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0

参考网址:

http://bolg.bdxx.net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另类”也能演绎精彩——对小学科学课堂中“另类”数据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让评价促发展——小学科学学业评价的尝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