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浅谈小学科学起始年级分组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及其对策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萧山区云石小学  谢勇波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科学课学习的起始年级。刚刚接触科学课,学生们对科学课还是不很了解,没有建立起科学课的概念。有的还会把科学课与他们以前接触过的劳动课对应起来。经过几节课的学习他们也马上发觉科学课与众不同,比如科学课中的观察和小实验是很“好玩”的,玩过以后还要知道“为什么”。  

同时,三年级也是由低段年级向中段年级过渡这样一个独特的时期,在学生分组观察实验中,一些起始年级特有的现象,在不经意之间就发生了。  

现象一——把材料“分家家”  

《植物的叶》一课中观察树叶环节,教师布置完观察要求后,各小组的材料员上讲台领取材料。教师给各小组发了几片树叶,学生领回去后,有的小组马上就开始观察起来。有几个小组拿到材料后,不是先观察,而是先“分家家”,树叶一人一张。有的还要挑挑捡捡,分得“不公平”,大小差很多,还要与材料员吵闹一番。如果有一个小组有5个人,只有4张树叶,少了一张,那就更分不好了。等到其他的小组观察完毕,这几个小组都可能还没有开始,即使开始观察了,也是各观察各的,比如只观察自己手中的树叶,不和其他成员交换,更谈不上意见交流了。  

现象二——只当“看客”  

《哪种材料硬》中比较硬度,师生交流实验方法后,学生分组实验,用木条、卡纸、铁钉、塑料尺等材料,相互刻划,比较硬度。在巡视中,教师往往能够发现有那么几个小组:有两个学生在刻划,一人记录,另一人则坐在边上看着,也不动手,也不插话,游离于小组之外,似乎他只是局外人。那么他能从小组学习中获得什么呢?  

现象三——把材料当玩具  

《温度与温度计》有一个活动,要求学生观察温度计上有什么?有些学生拿到温度计就想着要玩一玩,他们并没有按原定要求观察,而是用手握住红色的液泡,让液柱上升。这样一来,使得原定的观察任务没有及时完成。当然了,这也是一种观察,只是偏离了原来的目的。  

现象四——材料引起喧闹  

有一些材料比较特殊,比如蚯蚓,蚯蚓长的比较“丑”,大部分女生看到蚯蚓会害怕,不敢去接触蚯蚓,胆小的女生还会尖叫。部分男生呢,看到活生生的蚯蚓又会变得很兴奋,在观察中总是伴随着大声喊叫。分组活动时,教室里显得“热闹”非常。  

现象五——对材料“恋恋不舍”  

有一些课中,同一种材料会在好几个活动中被使用,那么教师往往会在一个分组活动后,让学生将材料收拾后放在桌面上,以便下次活动时再使用。比如《磁铁有磁性》一课,验证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这个分组活动结束,师生进入交流环节,磁铁就放在桌子中间。实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有些学生仍“意犹未尽”,注意力始终被磁铁“吸引着”,甚至偷偷拿一块在手里把玩,导致师生交流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学生分组实验的“未完”现象。  

思考与对策  

以上几种现象教过三年级的科学教师都似曾相识,有些让人觉得好笑,有些又令人觉得很无奈。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将对三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造成很大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这种不良现象应及时在起始年级就开始着手解决,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俗话说,“治病要治本”。如果只对这些现象分而治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有抓住了这些现象产生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有效地开展分组观察实验。经过思考和总结,我发现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材料和学习者自身特点引起的。针对这一发现,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对策:  

一、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是有效开展观察实验的前提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为我们指出: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准确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如果你对教材是马马虎虎一扫而过,教案网上抄抄,那么注定了你的课堂是随便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也是随意的,更谈不上有效探究了。因此,教师一定通读教材,前后联系,领会活动设计意图,准确把握这一课、这一单元要建构的科学概念。教学前一定要初步理清三维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希望学生在知识上明白什么?在技能上获得怎样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怎样的体验?二是全面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前概念,把握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如:在上《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个单元前,有一位教师对三年级的学生做了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一颗种子种到泥土里会长成一株新植物吗?如果会,那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  

学生一:一粒种子种在泥土里,它喝足了水就开始发芽了,它先长出茎,再长出叶,然后它开了花,再结果。  

学生二:种子在泥土里先长出根,然后长出了叶,再慢慢长出茎,后来茎越长越大,就会开花结果了。  

学生三:种子先长出根,根越长越大,再长出茎和叶,植物长大后就开花、结果。  

……  

由此可知,三年级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当他们坐在课堂上,脑子里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已经具有了有关这个主题的许多前科学概念和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认知思维方式。  

只有了解了你的学生,你才能选择适合他们的,符合他们认知规律并富有儿童特有情趣的教学方案。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课前调查、试教,掌握大量有关信息,包括他们的前概念、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是怎么想的、是怎么知道的等等,然后结合学生反应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设计(如活动的处理上,活动材料的选择和支配上),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如课堂提问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语言等方面),发现其中的不足,从学生角度出发,修改教学活动设计。  

比如,我在较低水平的班级里上课,手里有两个非常优秀的教学方案。第一个教案起点高,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知识和能力,第二个教案起点低且有一定的梯度。那么在上课时我会选择第二种,为什么?第一种的层次太高,我的学生跳一跳也够不到,用这样的方案来教学是低效的,甚至起到了反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不能过于低估儿童的学习潜能,一味求易求低,以至于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合理分组与分工是有效开展观察实验的保障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最后取得真经,与这个团队的组成有莫大的关系,所以说合理的分组与分工是成功的保障。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决定了小学科学的学习形式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在日常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基本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却不一定合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在按照座位分组的基础上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  

各组应选好小组长,由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等。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材料员负责材料的领取发放和回收整理。在实验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合理分组和分工,能够最大幅度地减少“看客”的存在,“分家家”也没有了必要。此外,为了提高每位学生的能力,还要对组内分工定期轮换,这样就更能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三、精心安排和提供材料是有效开展观察实验的基石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当教师在选用材料时,一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这些材料,要作到“心中有谱”,避免材料对课堂学习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小学科学课中的研究对象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应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比较容易取得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能使三年级学生减少一些好奇,从而专注于研究材料的主题活动上。材料成了学习的工具,不再是课堂上的“玩具”。同时,教师的引导也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对材料失去探究的动力。我们常常能够在三年级的课堂中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普通的小草,小蚂蚁,甚至一杯最平常的水都观察得兴致勃勃,兴趣盎然。  

此外,材料的数量也应该有所控制,材料是人手一份、两人一份还是小组一份?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活动设置不同的材料,一般情况下,简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动手的材料人手一份,而需要协助才能完成实验的可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一份。比如种植凤仙花,饲养蚕宝宝,每个人一份材料,有利于观察、记录,得出结论;比较水的多少,量筒就可以一个小组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配合使用。  

四、正确使用评价是有效开展观察实验的导向  

科学课中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有时,一句看似简单的评价,对课堂调控所起的作用却不可小视。比如“现象五”中的“未完”现象,教师可适当表扬一些小组:“瞧,第几组已经把材料整理好,并且端端正正的坐好了,他们真能干”。马上会有许多小组效仿,课堂很快安静下来,让教师顺利地进行后续的教学。课堂上的奖励可以是非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物质性的。探究活动中,哪一组做实验最文明、最安静,四人小组就集体加星,这样的课堂还会“喧闹”吗?三年级学生的向师性强,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总是把他们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老师看。作为教师眼睛要亮,一看到学生好的方面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是那些平时缺少表现机会的学生,效果更加明显。所以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培养起始年级学生有效开展分组观察实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比较长期地训练、养成过程。对三年级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开展分组实验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创设“问题库”,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下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