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小班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班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实验幼儿园       周泼渊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可见,生活是幼儿数学学习的源泉,生活是引导幼儿观察数学现象,发现、认识数学的重要途径。实践与探索数学活动的生活化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充满数、量、形知识的内容进行数学教育,使孩子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幼儿园数学活动生活化旨在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关键词:小班  数学活动    生活化    实践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是向幼儿进行一种启蒙教育,他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能力差。因此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学数学就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数学活动要让幼儿从生活中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对小班幼儿不宜进行呆板的集体数学活动,可以说,小班数学教育更适合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这便于孩子理解具体的数量关系,也有利于教师指导和进行个别教育,因材施教。为此,我进行了小班幼儿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索。

二、目标的制定

  1、寻找来源于孩子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内容。

    2、引发幼儿在生活中的数学学习。

  三、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数学活动生活化旨在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因此我选择了“寻找生活化的数学教育内容”和“引发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为切入点,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寻找“生活化”的数学教育内容

利用生活中充满数、量、形知识的内容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孩子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

1、从环境、材料中寻找数学教育内容。

①周围环境: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周围的环境,积极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事物数量特征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开学初我就和孩子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幼儿园。观察它像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数一数有几幢房子,有几层;寻找自己的教室在第几层,第几间,别的班级又在第几层第几间,让幼儿获得有关形状及序数的概念。我会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观察幼儿园内的各式大型玩具,让孩子置身于其中,感知它的形状、空间、方位等。在散步时,我会让幼儿数数树上的花,当幼儿无法数清时,可以教他们用“许多”来表示,并请他们寻找周围还有哪些东西也有“许多”,这时他们就会说“有许多的树,有许多的台阶,有许多的小朋友……”,让他们在生活中感知了一和许多。

②材料:孩子们置身环境中,又无时不在与各种各样的材料对话着。如皮球是圆的、图书是方的;铅笔是长的、蜡笔是短的;积木有大有小,有红有绿,等等。我们要努力观察幼儿的兴趣所在,充分利用这些材料,积极加以引导。在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特别喜欢穿木珠,于是我提供了形状各异,色彩多样的木珠。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辨认了它的形状、颜色,学习了计数。有时我要求孩子给我制作各式的项链,如“红玛瑙项链”、“绿宝石项链”、“水晶项链”等,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最基本的分类与排序。

2、从孩子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捕捉数学教育内容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幼儿很多时间都生活在游戏的环境中。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游戏中的数学教育内容,把对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融入到游戏之中,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让幼儿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①角色游戏:当幼儿沉浸在角色中时,注意力会特别地集中,而且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角色游戏中的数学内容,积极加以引导。如,在玩“大灰狼”和“小白兔”游戏时,我会让“大灰狼”点数,抓到了几只“小白兔”。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在“小兔乖乖”游戏中,我提供了各种色彩的“蘑菇”,让“兔宝宝”把“蘑菇”分放在对应颜色的篮子里,让幼儿学习了按颜色分类;在玩娃娃家时,让“妈妈”为娃娃家的成员分配餐具、食物,从中练习一一对应。……

②区角游戏:区角游戏具有丰富多样性,我们可以在其中挖掘很多数学学习的内容。如在科学区里,我为幼儿提供“给小刺猬喂果子”的材料,让幼儿根据小刺猬身上的圆点来给小刺猬吃相应数量的水果。让幼儿在玩中提高数数能力;提供各种数形结合的卡片,让幼儿在其中学习比较大小、多少、数字与图形的匹配等;在探索水和沙的活动中,让孩子用各种形状、容量的杯子、容器装水和沙,通过反复翻倒逐步感知量的比较和守恒。

在建筑区,到处都蕴涵着数学学习的内容。从提供的材料着手,我让幼儿比较区分它们的形状、颜色、数量的多少等。在建构中,幼儿通过搭房子、搭火车、搭手枪等可以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如:里外、高低、几何形状、空间方位等。

在美工区,绘画、泥工、手工剪贴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往往需要孩子辨别、把握物体的形状、大小比例、位置,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如装饰“格子手帕”时,幼儿会尝试着用红、黄、绿等几种颜色按一定的间隔涂色,使手帕看起来更加的美观。在用橡皮泥制作生日蛋糕时,幼儿会将最大的圆放在最底层,依次变小叠高。这时我会让幼儿相互比较,“谁的蛋糕高,谁的层数多,谁的最美观”。从而使孩子掌握计数、排序、空间方位等概念,也让幼儿感受数学中的和谐美。

③户外体育活动:在户外活动中到处蕴藏着数学学习的内容。如,玩呼拉圈时,要求幼儿人手拿一个圈圈,“找家”时要求每个孩子蹲一个圈圈,感受一一对应,多与少等关系;在攀登大型玩具时,让幼儿体会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等方位;在拍球时让幼儿学习计数;在滑滑梯时让幼儿感受速度的快慢;通过竞赛活动让幼儿初步感受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3、从生活环节中寻找数学教育内容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包括盥洗、餐点、睡眠等。我们应该在这些环节中寻找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契机。

① 盥洗。在盥洗时,我会引导幼儿观察对应现象:一个小朋友用一条毛巾,并知道小朋友的人数和毛巾是一样多的,如果有小朋友没来,就会有毛巾多出来的现象;水龙头少,小朋友人数多,因此洗手时应该轮流进行,让幼儿获得快慢、先后等顺序概念。

②  餐点。进餐时我有时会请每组的组长盛一碗饭、放一把调羹,再把饭一一送到小朋友的手中,感知对应;有时会让值日生根据每组的人数分发相应数量的碗和调羹,让幼儿学习计数。每当吃虾时,我会请孩子数数自己盘子里的虾,然后比较一下,谁的多,谁的少,多几个,少几个,让幼儿形成最初的加减运算。吃饼干时,我会和幼儿玩玩“变魔术”的游戏,让饼干变成“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让幼儿在吃的同时巩固对形状的认识。餐点结束时,要求幼儿将盘子、碗、调羹、毛巾分放在不同的桶里,学习分类。

③ 睡眠。在开学初,我在每张床上贴上一只脚印,让幼儿区分形状、颜色,根据脚印寻找床位,并在找朋友的环节中找出与自己相同的脚印,渗透了分类的概念。在穿脱衣服时,我会引导幼儿数数自己穿了几件衣服,几条裤子,把脱下的鞋子有顺序的进行排放。渗透计数、排列等概念。

④晨间点名。让幼儿每人拥有自己的学号,使幼儿产生人与数字一一对应的关系。每天坚持让幼儿说说今天是几号,星期几,逐渐建构起时间的概念。点名后和幼儿一起统计今天迟到的幼儿人数,让幼儿学会计数。

⑤上下楼梯。我在楼道口贴上脚印,让幼儿上下楼时靠右走,区分左右。上下楼梯时让孩子一面走、一面计数阶梯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掌握手口一致的计数方法。

 (二)、引发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学习

1、引导幼儿观察,从日常的观察中引发数学学习

孩子周围世界中充满着数学的因素,但幼儿往往只是沉浸在活动中而忽视了对一些问题的观察,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以自己的热情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这些问题,化其无心为有意,使他们通过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而获得粗浅的知识,萌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幼儿身边的每一件物品都以他固有的形状存在着。三角形的房顶、长方形的门、正方形的窗、圆形的桌子……对于这些幼儿往往习以为常,根本就不会去在意它。为此我会经常与幼儿玩玩“寻宝”的游戏。如,让幼儿在教室里找找长方形的宝贝,这时孩子们就会提起精神到处观察,找出了很多长方形的物品“地板、墙壁、黑板、刷子、书……”。在诸如此类的游戏中,通过对幼儿的引导,使幼儿善于去观察周围的环境,也巩固了幼儿对形状的认识。

在游戏活动中存在着很多数学的现象,但幼儿会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更不会去多加思考。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积极地引导。如,孩子们在玩投沙包的游戏时,他们只是反复地扔着沙包或拿着沙包追跑。这时我就提出“谁投得远,谁投得近”“谁投得高,谁投得低”等问题,并让幼儿说说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引导幼儿想出各种办法来区分远近、高低,学习最基础的测量。这时孩子们就会说出自己的测量结果“我比他扔得高,因为我超过了这棵树,他没有。”“他扔得很近,我只要走两步就到了。”等等。

在观察中进行的数学学习具有自然性,无拘无束,自然而有趣。这样不仅有助于幼儿更多的理解数学概念,而且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减少幼儿对数学的厌烦。

2、鼓励幼儿操作,从孩子的操作中引发数字学习

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可见,数学的抽象依靠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因此,孩子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才能借助被操作的物体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建构起初步的数概念。由此可见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有意识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

大部分小班幼儿较难掌握数的守恒,所以我们要让幼儿通过操作,自己获取感性经验。在具体操作活动中,我给幼儿每人5个花片,待幼儿点数确定它们的数量是“5”之后,我让幼儿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排列这5个花片,再进行点数。结果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发现了这些花片无论是横着排、竖着排,或是排成圈,它们都是5个。这样,让幼儿自己通过实际操作去验证,从而积累了有关数的守恒的感性经验,建构起相关的数学概念。又如,在让幼儿了解加减运算时,最能帮助幼儿理解加减的数量关系的方法,就是让幼儿进行合并与拿取的操作,让幼儿在实际的动作中理解两个部分如何合为一个整体、整体中拿走一个部分还剩下另一个部分,从而借助于具体的实物和动作的摆弄来理解其中的加减关系。

总之,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是真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和他们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知识,也是最可靠的知识。

3、关注孩子的提问,从孩子的问题中引发数学学习

孩子的问题都来源于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对数学的概念理解,数学学习的首要任务即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每天的早操排队时,总有一些幼儿这边去挤挤,那边去插插,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的耳边总会响起这样的声音“老师,我排在哪里。”针对这一现象,我决定调整自己排队的策略,以前总是由老师决定你排在哪里,这次让孩子自己来做主。我提出要求“让每组幼儿自己根据高矮排队,矮的在前面,高的在后面。”于是孩子们马上就忙活起来,你比我,我比你。个子相差悬殊的,孩子们一下子就能目测出来。差不多时,他们就会靠在一起比个高低,并相互讨论着“你比我高,该排在后面,我比你矮,该排在前面......”在孩子们的努力下,最后大家都找到了确切的位置。在以后的排队中,发现孩子们都能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再没有发生过,找不到位置的现象了。而教师仅在其中扮演引导者、激发思考者的角色,这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又让孩子们成功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和体验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

用问题引发数学学习,并在实际情境中学习与运用有关知识,正是数学生活化的一种写照。

总之,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是引导幼儿观察数学现象,发现、认识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活动生活化就是让孩子“去学习生活中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四、体会

l、内容的兴趣性和随机性。我们要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幼儿,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出发,挖掘其中的数学问题,引发幼儿的数学探究活动,不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还要把数字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随时支持幼儿个别或小组发起的探究活动。

2、适当考虑知识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数学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自身极强的知识体系。没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就很难理到后面的知识内容。因此,老师从幼儿生活中寻找和引发数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相关知识基础、原有数学认知水平。只有选取适合幼儿当前水平的知识点开展探究活动,才更有利于帮助幼儿从活动中获得粗浅数学知识,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

3、数学与科学探究的整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以往独立存在的数学领域纳入在科学领域中,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对自然界的探究有机结合,融为了一体。当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和材料,或是根据幼儿兴趣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并引导幼儿亲历科学发现和探究过程的时候,我们也要有目的引导孩子借助数学方法去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让数学逐渐成为科学探究的工具。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金浩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幼儿数学新论》,周淑慧(台),心理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幼儿品德行为纠偏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