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2.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的《史记》的简要内容。过程与法:1.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示意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了解司马迁《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难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和《史记》。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教学准备:汉代造纸图;地动仪剖面图;《九章算术》相关资料;“麻沸散”和“五禽戏”相关资料;仲景图像;PPT课件。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西汉文学家东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图中两个人抬着一捆捆竹简,就是东朔的奏本。这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为了轻便,人们又用帛写字,但帛价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怎么办呢?古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代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纸上。那么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板书)感知理解(板书)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1)甲骨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龟甲、兽骨)(2)“金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青铜器)(3)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什么书写材料?(竹简、丝帛)(4)课件演示:兽骨、龟甲一青铜器一竹、帛一纸讲解: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现在我们还把书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但竹木简太重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而帛又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了人们对造纸术的研究。2.蔡伦改进造纸术。引导:在蔡伦之前,我国劳动人民虽已发明了造纸的法,但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他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学生阅读教材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上一篇: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下一篇: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