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九年级下册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人教部编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东欧国家走上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①东欧国家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②东欧国家是如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1)过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1.经互会的成立: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位莫斯科的经互会大楼1.经互会的成立: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2)经互会的影响:1.经互会的成立:积极影响: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1)1949年,中苏建交;(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    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2.中苏建交: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1894—1971)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①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②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收购制,取消机器拖拉机站,垦荒)。工业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权力下放,精简机构,压缩计划指标)。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2)内容: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初期情况    1953苏联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这项规定导致灾难性后果。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米经结不了穗。因此,不少地农民播种的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的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1957年,他不顾实际情况提出要在3至4年内在肉类、牛奶和油产量上过美国。“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人教部编版)
上一篇: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公开课用    下一篇: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公开课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