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项选择题(本共25小题,每小题3分。)1.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票证时代”。我国发行布票、粮票和油票的根本原因是(  ) A.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B.防止人口流动C.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严重匮乏   D.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要2. “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  ) A.人们生活水平的   B.时间观念的增强C.通信手的进步     D.消费观念的变化3.中国的互联网日益普及,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是(  ) A.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果    B.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 C.中国科技进步的结果      D.中国人民生活巨变的结果 4. 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A.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C.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D.高等教育质量的5. 下图中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原因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三大改造的完成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改革开放的实行6.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幕,象征着一个新时期的来临。这个来临的“新时期”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衣、食、住、行等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顺口溜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B. “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C. “早晚喝喝菜粥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D.“缝纫机缝出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8. 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 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B. 西文化影响深远C. 服饰品味逐渐       D.服装产业发展迅猛9. 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A. 科技水平的变化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    下一篇: 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