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案人教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建红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特殊的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2、有感情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教学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排比等修辞法。安排1。教学过程第一一、导入新课由本校学生在本市的世纪广场跳的《安塞腰鼓》的图片导入。二、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羊羔   糜羔子   窑    黍类      柳林铺   盏     喘    搂    白羊肚毛巾      畔    眶   2.解释下面词语(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言里,量词的构成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三、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峄县人。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45年曾经与毅等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四、写作背景    1940年—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工作。在分别10年后,他重返延安,写下了这首《回延安》。 贺敬之回忆说:“1956年,我回延安参加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0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青年大会要举行联欢晚会,要我出个节目,我想用信天游的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 五、赏析课文(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理清本文的思路结构(每空限一字) (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总体感受诗歌。本诗共五个自然节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2、全诗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3、读过之后,你发现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

 

第2课回延安教案人教版
上一篇: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教材)    下一篇: 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