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精品教案二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 三 单 元第9课 桃 花 源 记【教学目标】1.掌握“俨然、交通、无论、皆、咸、具、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法。3.了解陶渊明的趣、品质和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学】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3、学习课文的写作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情境导入】(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文意。3.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明确:1.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感情。2.注意对古今异义词的学习,翻译时注意省略句。3.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第三部分(第4、5):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二、梳理思路——探究文意1.发现桃花林 2.进入桃花源 3.出而复寻桃花源 三、研讨释疑——探究1.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这样写有什么目的?明确: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明确: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憧憬着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民风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

 

桃花源记精品教案二
上一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6    下一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二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