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十三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

  1. 理解神话创作中想象的运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 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设疑,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解疑。

  3.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想象。

  4.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及情感渗透。

  教学重点:想象在神话创作中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难点: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几幅神话的图片,并通过学生回答“人类从何而来”这一问题导入新课。

  一、整体感知

  1.生字词的读音及解释。

  女娲(wā)     掘(jué)起      掺和(huo)

  绵(mián)延: 延续不断。

  澄(chéng)澈: 清澈透明。

  莽莽榛榛(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2.学生默读课文,概述故事。

  3.将课文与课后短文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分析课文的优点。

  (明确)课文补充丰富的内容有: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被造出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课文的优点是:内容更具体,语言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鲜活。

  二、品读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想象力的或描写最生动的语句进行品析。

  三、质疑研讨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女娲造人还可以有其他什么理由?

  (提示)女娲想让人类帮她管理世界;女娲希望“人”和她一起感受生命的美好;女娲想尝试当母亲的快乐等等。

  2.女娲造出的第一批“人”是她精心构思及不断揉捏而成的;第二批“人”是她用藤条随意挥洒而成的,这两批“人”的天生素质是否会有差别?

  (提示)也许有的学生会认为这两批“人”有差别,因为第一批如同经过了更多的磨炼,他们会更坚强,更集中了女娲的灵气。或许有的学生会回答他们没有先天差别,因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但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会导致后天素质的差别。

  3.女娲为何不赐予每个人无限的生命呢?想象女娲当时的心理活动。

  (提示)女娲会想:如果人类可以代代相传,后辈就可以继承前人的经验,并能有所创新,社会就会变得更进步。如果让男女婚配,让人类组合家庭,人间会充满爱,世界会更美好……

  四、拓展训练

  1. 展示材料《吴刚伐桂》: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 ,谪令伐树。”

  2. 学生思考:在短文基础上,我们可以补充丰富哪些内容?

  3.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展开想象,把它扩展为一个生动的故事。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五、布置作业

  在小组创作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新奇想象,将编好的故事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上一篇:第二十四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二课时)    下一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