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0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属于人教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篇章,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积累文化常识。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及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景物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值得细细品味。《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0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散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象信手拈来,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七年级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文没有新鲜感,所以针对八年级的学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作品的魅力,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难点)4.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难点)学习方法: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难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教学计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2.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循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4.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夕日欲颓(tuí)与其奇者(yù)5.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歇:消散。与: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6.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理清文章思路。(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2)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赏析写景,体验感情。1.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2.缤纷色彩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3.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再读课文,找出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三)总结全文孔子曾经说过:仁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0
上一篇: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2    下一篇: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七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