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诗词五首课件30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词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3.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感。第1课时(学习《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一、激情导入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逐一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二、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唐朝大诗人。他的诗歌记载了社会万象、人民的生活、艰难的旅程,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人们称为“诗史”。人们称杜甫为“诗圣”。李贺(790~816),字长吉,洛州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唐代著名诗人。为唐皇室远支,家世没落,生活困顿。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李贺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韩愈虽因之作《讳辩》,李贺终于未去赴试。曾官奉礼郎,很觉失意不平。常骑弱马,从小奴,背古锦囊,遇有佳句投囊中,晚上回来后整理成诗。后为协律郎,终年二十七岁。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聘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今存诗二百余首,有《昌谷集》。2.文题诠释《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这二十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本篇写将士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唐张固《幽闲鼓吹》说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第一篇就是《雁门太守行》,为韩愈所激赏。3.文本初读,整体感知《饮酒》(1)播放终南山美景: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山中归鸟啁啾,一片安谧宁静。(2)多媒体声屏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3)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教师作朗读提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诗应读得舒缓、悠然。《春望》朗读课文,给《春望》分二层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雁门太守》朗读课文,给《雁门太守行》分四层第一层(首联):写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层(颔联):从色声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战争的残酷。第三层(颈联):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第四次(尾联):写将士誓死报效祖国的决心。三、合作探究1.《饮酒》(其五)(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3)“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什么意思?人的自然本性。(4)这首诗中“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被视为名句而流传千古。请你谈谈对这些诗句的理解。①“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处闹市若幽谷。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欣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话颇富哲理,很有些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于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得意而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2.《春望》(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什么意思?“国破山河在,

 

诗词五首课件30
上一篇:诗词五首课件28    下一篇: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