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音及解释整理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词句解释(1)丑奴儿:词牌名。又叫做采桑子(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4)“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6)欲说还(huán)休:难于启齿的感情,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7)休:停止。二、原文译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三、作品简介作品名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品别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创作年代:南宋作品出处:《稼轩长短句》文学体裁:词作者: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在博山道中一壁上所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音及解释整理
上一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思维导图    下一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知识点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