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35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耶律阿保机,907年统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即辽太祖.国号“契丹”,定都上京。辽太宗时,辽夺取了幽云十六州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献给了辽国。契丹国的建立辽的扩展一、契丹的兴起幽云十六州有多重要?你能根据地图指出吗?小小军事家宋辽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宋辽地形图二、辽北宋之间的 战争与和平设计北宋、辽、西夏的建立简表1从对辽用兵到“守内虚外”宋太祖宋太宗两次对辽用兵失败“守内虚外”2.澶渊之战澶 渊 之 战1.时间:2.交战双方3.交战地点:4.关键人物:5.战争结果:攻方:守方:1004年辽北宋辽北宋澶州(古称澶渊)寇准宋真宗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3.澶渊之盟1.签订时间:2.内容:3.评价1005年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保持宋辽百余年和平,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辽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辽在与中原和西部各国的交往中,融汇众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为我国北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于1125年为金国所灭。二、西夏北宋之间的 战争与和平二、宋夏和战战争破坏双方的正常生产和贸易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生产和贸易的发展1044年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宋夏和议的时间和内容分别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西夏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西夏处西凉地区,是游牧民族,经济并不发达,西夏经济的来源是靠侵占宋的土地而成的。宋仁宗时期,西夏经济大大的发展,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夏末期,朝政长期处于内乱之中,政敌和宗党间的斗争激烈。蒙古汗国建立后,几次征讨西夏,经过长期的抗争,西夏于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辽夏汉化说一说:辽、西夏与北宋议和之后,是如何效仿汉制,巩固统治,促进社会发展的。三、碰撞中的融合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契丹文字辽西夏印章钱币辽西夏辽西夏器物西夏贡米西夏“兽面瓦当”生产方式与技术……西夏铜牛西夏飞天壁画四探史明理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探史明理2、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人民反对战争;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探史明理3.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探史明理3.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争灾难;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总结提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35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23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1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