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案14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习目标】1.了解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学习重点】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宋夏和战。【学习过程】一、宋辽和战(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辽的建立:l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并创制了契丹文字,国力不断强盛。2.辽太宗时占领了(),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3.宰相寇准力劝()亲征抗辽,打退辽军后双方议和,宋朝给辽(),史称(“”)。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二)探究思考:辽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二、宋夏和战(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西夏建立:11世纪前期,()族首领()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他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发展()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2.西夏与北宋多次战争后,双方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向()称臣,()给()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二)合作交流: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如何?三、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的兴起:契丹的兴起:()时期,游牧在北方的()与()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和()。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和()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三、课堂小结: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本课知识网络结构图:辽、西夏兴起: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契丹),上京临横府契丹兴起及与北宋的和战与北宋和战:澶渊之盟后,维持和平局面兴起:11世纪前期,元昊(党项族),兴庆府的并立西夏建立及与北宋的关系和战:宋夏议和后,边界贸易兴旺图片识记://///巩固检测:1.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是下列哪个民族的一支()A.匈奴族B.鲜卑族C.契丹族D.羌族2.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北宋、辽、西夏B.北宋、西夏、辽C.辽、北宋、西夏D.辽、西夏、北宋3.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是()A.战争频繁,冲突不断B.和平共处,共同发展C.时战时和,以和为主D.闭关锁国,互不往来4.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D.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5.京剧《澶州之战》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宋太祖B.宋高宗C.宋真宗D.唐玄宗6.10世纪初,定都上京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鲜卑B.契丹C.党项D.蒙古7.“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A.防御B.进攻C.和亲D.投降8.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相似之处有()①都是少数民族首领②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③都向汉人学习④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9.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与西夏的和平交往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④使北宋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2)哪一历史事件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事件的历史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二中的“二敌”分别是指什么政权?请结合材料,分别从政治和民族关系的角度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巩固检测答案:1.D2.C3.C4.D5.C6.B7.A8.C9.B10.(1)北宋;契丹族。(2)澶渊之盟。一方面加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案14
上一篇: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案12    下一篇: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案9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