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31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是何时由谁建立的?定都在何处?朱元璋为加强君主集权在政治、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明朝科举考试在内容、格式上有何变化?其影响是怎样的?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明朝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有何发展?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相关史事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佛寺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大都临清济南汴梁开封颍州阜阳凤阳东北应天南京杭州潼关蕲水浠水大同上都正蓝旗东渤海海东黄河大江江长濠州刘福通元末农民起义主要地点及代表人物起义军活动地区朱元璋红巾军控制地区明军北伐路线元顺帝北逃路线2、明朝的建立(1)时间:(2)建立者:(3)都城:(4)元朝灭亡标志:1368年朱元璋应天府(南京)攻占大都泥活字版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1、原因:2、目的:巩固统治3、全面改革官制(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三司,是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三司长官由中央任命。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②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在中央:②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问题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皇明祖训》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①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②明成祖设立东厂。加强皇权不受法律约束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稗史汇编》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4)影响:在实现大权独揽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5)定祖制:材料研读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皇明祖训》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4、改革科举制度:(1)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2)考试内容:朱熹的《四书集注》八股文(3)文体格式:①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②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4)局限性:明太祖强化皇权知识拓展廷杖明太祖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嘉靖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16人被打死。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②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督地方①行政: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③监察: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八股取士”;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禁固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②军事:设五军都督府④廷杖:明太祖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三、经济的发展:1、概况: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农业发展表现:(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31
上一篇: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28    下一篇: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32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