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二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补充,展示成果。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小组研究成果。【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大家在这段视频中看到了那些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理念、爱国主义精神、敬老爱亲思想。而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伟大的民族复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其价值就在于彰显民族情感、昭示人生意义、滋养民族精神。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活动过程课前,我们根据大家的选择,将同学们分为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三个小组,并要求同学们收集和整理了相关节日的信息。本节课我们将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展示每个小组自主学习的成果。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又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呢?下面我们进行本节课的第一项活动,请各组代表为大家讲解节日的由来。(二)、活动一:小组成果展示——节日的由来春节组:PPT展示清明节组PPT展示端午节组:PPT展示(课本剧)4、教师讲解补充中国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我们前面曾经给大家讲到过火药的发明?那大家还记得中国是何时发明了火药吗?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5、评委打分(三)、活动二:小组成果展示——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变化白板表格比较,讲解,填充(如有实物,可安排一名同学展示)1、春节组展示对联等物2、清明节3、端午节粽子制作过程展示5、评委打分(四).活动三:小组探究——我们应该传承什么样的习俗?摈弃是么样的习俗?1、小组讨论,代表发言2、评委打分(五)、计算得分,奖励三、总结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传承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梦而努力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二
上一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PPT    下一篇: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