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九年级下册

第2课俄国的改革导学案七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题第2课俄国的改革学习目标1.彼得大帝的改革;废除农奴制的法令。2.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重难点彼得大帝的改革;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导案学案一、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在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2.概况: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3.内容:①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③经济上:鼓励兴办,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社会生活上: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与生活方式。4.作用: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5.扩张:1700—1721年,俄国与端典进行战争。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6.影响: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二、废除农奴制1.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2.时间及人物:1861年,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3.目的: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摆脱农奴制危机。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内容:农奴获得,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但是必须出钱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6.影响: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学案导案【合作探究】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阅览室的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1)材料一中的“改革”是指什么?材料一说明这一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知识梳理】一、彼得一世改革二、废除农奴制【课堂达标】彼得一世改革的有利条件是()①正式掌握了俄国统治权②亲自接触了西方先进文化③了解了国际形势④认识到废除农奴制的必要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没有发生变化的是()土地制度B.农奴制度C.农奴的地位D.沙皇专制3.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体现在()A.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B.形成种族歧视C.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遭到镇压D.没有走上革命道路4.下列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B.地主不许买卖农奴C.地主不许干涉农奴的生活D.农奴可以无偿得到一块份地5.俄国1861年改革的实质是()A.对农民的欺诈和掠夺B.社会制度的改革C.经济生活的创新D.对军队进行改编6.列宁评述“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反映的是()A.英国圈地运动出现“羊吃人”的悲剧B.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农民一贫如洗C.日本明治维新后农民纷纷破产D.美国内战后解放的黑奴的处境【教学反思】

 

第2课俄国的改革导学案七
上一篇:第2课俄国的改革学案无答案    下一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俄国的改革导学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