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课件22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邓稼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三颗。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如下:苏联──1949年8月29日;英国──1952年10月3日;法国──1960年2月13日;印度──1974年5月18日。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1、了解有关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和文体知识。2、掌握重点词语,整体感知课文。3、能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及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的思路。杨振宁(1922-),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邓稼先(1924—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这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传记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宰割()元勋()氢弹()奠基()选聘()妇孺皆知()殷红()鲜为人知()挚友()彷徨()zǎixūndiànqīnɡpìnrúyānxiǎnzhìpánɡhuánɡ马革裹尸:锋芒毕露:至死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当之无愧:家喻户晓:可歌可泣: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每家每户都知道。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BCB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美国,普渡大学1986年,直肠癌奥本海默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古罗布泊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共有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第二部分:“两弹”元勋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简单介绍邓稼先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深深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第六部分:永恒的

 

邓稼先课件22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    下一篇: 邓稼先课件29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