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44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杨振宁1邓稼先杨振宁,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邓稼先(1924—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宰割()元勋()氢弹()奠基()选聘()妇孺皆知()筹划()殷红()挚友()彷徨()zǎixūnqīnɡdiànrúpìnchóuyānzhìpánɡhuánɡ鲜()为人知:妇孺皆知:当之无愧:截然不同: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很少有人知道。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一点儿也不相同,完全不同。xiǎn马革裹()尸:锋芒毕露:层出不穷:热泪盈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指锐气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ɡuǒ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战场。马革裹尸成语出处: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huán)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做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建武二十五年(49年),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平五溪蛮叛乱,天炎溽(rù)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前四史: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南朝宋-范烨《后汉书》晋朝西晋-陈寿《三国志》新颖、醒目划分结构提示内容思考:本文各个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自由读课文,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邓稼先最杰出的贡献是什么?(从原文中找一找)成功地领导设计、研制并爆炸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就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多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之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优秀品质和奉献精神。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44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11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含音频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