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邓稼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2、学习作者精选生活片段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学法指导1、浏览课文,勾画重点字词,识音辨形;找出文中有特色的语句,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2、勾画关键语句和段落,揣摩其含义,把握邓稼先的形象。3、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感受邓稼先崇高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中考导航1、“鲜为人知”“锋芒毕露”“妇孺皆知”“殷红”等为中考易考词语。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易考点。3、分析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中考查得比较频繁,如2020天津中考《艾香悠悠溢端午》要求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课外搜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功绩与品行。邓稼先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了祖国的强盛,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最危险的岗位上。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科学家。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等领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多年同学,有着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93年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而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科学家,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情谊为基调,对另一位大科学家的介绍。文章着眼于人物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写得不同凡响。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1—9):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10—18):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第三部分(19—29):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写邓稼先;第四部分(30—33):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是中国人自力更生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第五部分(34—39):写邓稼先坚强的意志、甘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赞扬他是“中国男儿”。第六部分(40—44):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流露出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导读理解1、文章以六个小标题结构全文,有何作用?解析: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能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6个小标题串缀起邓穆先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十分醒目又突出了文章中心。2、第一段两个“最”字,“只”字,有何作用?解析:两个“最”字从程度上说明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程度之深。“只”表明这样的事例有很多。3、文章第2、3、4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解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触目惊心的史实摆在读者面前,说明“一百年以前”的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4、分析第9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解析: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巨大转变”,引起下文对“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介绍。5、开篇写中国一百年以前的历史,有什么作用?解析:①结构上,引出下文的主要人物,为邓稼先的出场做准备。②内容上,在中华民族长久遭受屈辱这个历史背景下引出邓稼先,表明他的贡献对中国来说具有历史性意义。分析开篇内容的作用,一般可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入手。结构上:(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4)与下文形成对比(互相照应)。内容上:(1)开门见山,点出文章主题。(2)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或背景。(3)渲染气氛。(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5)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6、第12、13段为什么独句成段?解析:这两段独句成段,一方面突出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表明了“两弹”爆炸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强调了邓稼先在我国国防自卫武器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独句成段的作用一般有:(1)强调、点明主旨、表达观点、抒发感情等;(2)调整节奏,使语言更加简洁、明快、有力,以突出中心;(3)充当线索、前后呼应、过渡等,使思路更加明晰。7、第18段引用张爱萍的评价有何作用?解析:引用张爱萍的评价再次高度赞颂了邓稼先的功勋,高度评价了他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崇高精神。8、第三部分开头段的作用解析:交代作者和邓稼先是多年同学,表明了作者和邓稼先的亲密关系,为后文写邓稼先的性格和为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9、作者为什么要写奥本海默随意打断别人学术报告这件事?解析:这件事最能表现奥本海的性格特点——“锋芒平露”,与下文邓稼先的性格形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导学案(无答案)    下一篇: 《邓稼先》教学设计41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