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件19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3.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第一单元鲁迅的铁屋子理论“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作品中的女性——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角色,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在几年后又因伤寒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高采烈去端供品时,鲁四婶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作家。出生于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的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有改动。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生活上的良师益友;萧红是鲁迅忠实的读者,对鲁迅有着浓厚的感情。鲁迅去世之后,萧红曾多次在文章中抒发对他的哀悼之情。本文是萧红在鲁迅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鲁迅一家文题解读“回忆”表明本文所写内容都是以往经历过的事情,“鲁迅先生”点明本文的回忆对象。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文体知识——回忆录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价值。读清字音咳嗽()调羹()草率()阖眼()揩桌子()深恶痛绝()kégēngshuàihékāiwù解释词义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文章梳理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解析:第一部分(1-13):写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的姿态、对他人的关心、饮食、身体状况。第二部分(14-34):写鲁迅先生的幽默、对青年的关心以及他与许广平的日常生活。第三部分(35-67):写鲁迅先生礼让他人、陪伴客人、夜间生活、对待生活的态度及忘我的工作精神。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解析:动作描写。“抓”“扣”“伸”“走”等一系列动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走路轻捷的姿态,表现了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果敢精神。整体感知——第一部分2、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第6段鲁迅先生两个“嘱咐”的理解。解析:①作者和朋友是凌晨一点以后离开的,外边下着小雨,且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所以鲁迅先生十分担心他们的安全。②两个“嘱咐”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细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朋友的关心和体贴,突出了鲁迅先生和可亲,平易近人,关心朋友,待人热情的性格特点。整体感知——第一部分3、第8段写鲁迅“喜欢吃硬的东西”,有人说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解析:同意,描写鲁迅先生简单随意的生活,其中也隐隐透漏出他倔强、刚毅的性格。整体感知——第一部分4、第9、10段中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解析:海婴、许先生都是鲁迅先生的亲人。写他们正是从侧面写出了鲁迅先生对家人的爱和他平易近人的特点,增加了文章的生活情趣。整体感知——第二部分1、在14-17自然段中,开玩笑时的鲁迅先生,是不是也挺有意思?解析:细节描写突出了鲁迅平易近人的性格。整体感知——第二部分2、第22段,“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我”的回答是否有所暗示?说说你的理解。解析: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指天气放晴,另一方面暗指当时时局的明朗,隐含着作者对光明新生活的期待向往。整体感知——第二部分3、第24-26段,一边对潦草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展读每封来信,这反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怎样的态度?解析:这反映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要求很严格,非常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同时也表现了他宽以待人、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整体感知——第三部分1、第35段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解析: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还有很多人,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整体感知——第三部分2、第40段,“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给你怎样的感觉?解析:这句话写出了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平静而慈祥,给人一种平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件19
上一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件PPT    下一篇: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件2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