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 》课件25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纪(jǐ)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圮、阅、竟、棹”等文言词语的含义。2、借助课下注释能疏通文意,能理清故事情节,知晓故事蕴含的道理。3、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感悟人物性格特征。第一课时纪(jǐ)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zuǎn)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作者、作品简介活动一:初读课文:正字音(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勾画出有疑问的字词。)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zhuǎnzhuǎnzhuàn转:[zhuǎn]改换方向:~弯,向左~;改变位置:~移。[zhuàn]旋转:车轮飞~;使旋转:~动地球仪;围绕着一个中心运动:越陷越深绕着太阳~。温馨提示:节奏划分方法(1)主谓之间(2)动宾之间(3)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之后活动二:再读课文:明节奏明节奏: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活动三:疏通文意:理情节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5分钟)(要求: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有争议的,做上记号,全班解疑答惑)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一、倒装句1、求二石兽于水中。2、当求之于上流。二、省略句1、()以为顺流下矣。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3、求之()下流。4、果得()于数里外。第二课时课前检测:1、文学常识(1)纪(jǐ)昀,字,代学者、家。(2)《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晓岚清文学文言笔记(1)山门圮于河(2)棹数小舟、曳铁钯(3)是非木杮(4)湮于沙上(5)如是再啮2、字音、字义p?zhàofèiyānnièyè3、句子翻译(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活动一:听读课文,理情节完成下列表格: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求之地中乃石性坚重,……渐沉渐深耳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画一画:把老河兵的理由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时间只有两分钟,左为上流,右为下流)活动二:品读课文,析形象你们如何评价“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提示:可从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入手评价。)(要求:小组合作评价人物形象,并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朗读所找到的句子。提示:可分角色读、pk读、也可齐读……)修改前: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修改后:1、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更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活动三:再读课文,明道理1.背诵课文。2.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多读书----明理多思考----明智多实践----明知作业:

 

《河中石兽 》课件25
上一篇:《河中石兽 》课件24    下一篇: 《河中石兽 》课件26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