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 》课件36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河中石兽七年级语文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3.品味文章语言,分析人物形象。4.理解文章所蕴涵的生活道理。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一、导入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观弈道人。清乾隆三十八年,受命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历时十余年编纂完成。他的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逸事、也有随笔杂谈等。(一)作者简介二、学习过程gānpǐ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mù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zhàoyèpá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fèixié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yān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nièkǎnxué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zhì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sù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yìyú臆断欤?读出节奏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读出节奏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1.重难点词句释义(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过,经历募集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三)细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事物的道理、规律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3)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怎么(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指水流冲刷坑洞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5)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坑洞中。(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只主观地判断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古今异义:(1)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例句:阅十余岁(2)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例句:是非木柿(3)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四)速读课文,整体把握,回答下面问题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2.故事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他们各自寻找石兽的方法是什么?僧人:“求二石兽于水中”“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讲学家:“求之地中”(观点)“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理由)“众服为确论”(结果)寻找方法:老河兵:“求之于上流”(观点)“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理由)“果得于数里外”(结果)寺僧考虑不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空谈事理“据理臆断”老河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实事求是根据三人寻找石兽方法我们如何理解三个人物形象?(五)品味文章语言,深入分析人物形象1.“求二石兽于水中”“找二石兽于水中”2.“竟不可得””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品读这个句子,说一说你的发现。4.讲学家、老河兵两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神态、语言描写来刻画的,但在相同的描写手法中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我们一起抓住这些细微的差别逐个品味。“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5.讲学家:“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讲学家:“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6.下面两个句子很相似,只一字之差,反映出二人各自怎样的心理?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判断,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阅微草堂笔记》,此书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

 

《河中石兽 》课件36
上一篇:《河中石兽 》课件35    下一篇: 《河中石兽 》课件38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