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课文导入】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其实有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学过程】一、出示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2.背景透视: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3.文体知识:笔记小说古代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4.相关资料:《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的故事,意在劝善惩恶,内容记述若真若假,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纪昀在作品中表达出同情与悲悯。鲁迅对《阅微草堂笔记》有很高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3.文言知识积累。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听读课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三)翻译课文1.第一段(1)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2)注释:临:靠近。圮(pǐ):倒塌。焉:于此,在那里。棹(zhào):划(船)。曳(yè):拖。(3)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2.第二段(1)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2)注释:设帐:设馆教书。尔辈:你们这些人。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暴涨:指洪水。暴,突然。湮:埋没。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3)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精神失常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3.第三段(1)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    下一篇: 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2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