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教案36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3.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使学生们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四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明白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熟课文,了解作者。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但是实地考察了就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二、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术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逸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1.重点词句提示。圮:倒塌。阅:经过,经历。求:寻找。竟:终了,最后。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曳:拖。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柿,削下来的木片。颠:颠倒,错乱。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啮:咬,文中是侵蚀、冲刷的意思。不已:不停止。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2.疑难词语标记,组内或组间解决。3.全班轮流翻译课文。4.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五、课堂检测1.填空。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2.读准字音。圮(pǐ)溯(s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过,经历(2)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4.翻译下面的句子。(1)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答案: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外门倒塌到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答案: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几里也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了文意。另外,积累文言词语,是我们了解古代灿烂文化的敲门砖。七、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桌互相提问重点词语解释10个,句子翻译5个。二、思考问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答案:文章写了打捞落水的石兽的故事。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类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答案: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寺僧以为石兽在原地水中,打捞未找到,又顺流而下,从山门倒塌的位置向下游打捞,结果没找到。讲学家认为石兽应该在原地的泥沙下面。老河兵认为石兽在河流的上游。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层次大意。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答案: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外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寺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寺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得于数里外4.你从中归纳出怎样的道理?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也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而主观臆断,需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三、深入探究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描写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多媒体演示】(1)学生演示。(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四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描写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3)师生共同归纳: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2.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答案: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是因为他寓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

 

河中石兽教案36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35    下一篇: 河中石兽教案第2课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