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24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能运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习过程:故事导入1、教师讲“河中石兽”的故事导入。二、文学常识1、《河中石兽》选自,作者,字,代学者、文学家。曾主持编纂了。2、《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三、朗读课文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曳(yè)铁钯(pá)木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流2、自由朗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直到读通顺。3、班内展示朗读成果。四、翻译课文1、结合注释自由翻译课文,碰到不会解释的词语和不会翻译的句子记下来。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3、班级交流讨论。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尔辈不能究物理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遂反溯流逆上矣可据理臆断欤5、积累古今异义词。阅十余岁: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转转不已:如是再啮:但知其一:小结:这些文言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些词语是文言词特殊用法中的古今异义词。6、翻译下面的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五、理解课文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文章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原文回答。明确:纪昀给我们讲述了三人“河中寻石兽”的故事,把僧、讲学人和老河兵进行对比,告诉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小结:这篇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2、文中哪些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呢?为什么说他们“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小结: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就主观臆断,所以用他们的方法都没有找到石兽。3、从事情的结局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齐读老河兵的分析。小结:只有老河兵“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提出了正确的看法。4、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明确:(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2)实践出真知。(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多”字说明了什么?能否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明确:“多”字说明这种“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臆断的现象非常普遍。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对“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臆断现象的批判。六、拓展延伸1、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列举出哪些事例?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时候,我们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更不要人云亦云,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理智的判断。希望同学们都成为生活的智者。七、教师寄语对事物的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丰富的人生经历,广博的学识,一点点天分和运气八、板书设计河中石兽借事说理——实践出真知

 

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24
上一篇: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下一篇: 统编版七下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