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远古的传说习题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远古的传说1.炎帝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A.四五千年前 B.五六千年前C.六七千年前 D.七八千年前2.黄帝与炎帝联合击败蚩尤的地点是()A.阪泉 B.涿鹿 C.河姆渡 D.周口店3.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C.黄帝和炎帝 D.舜和禹4.下列关于黄帝时期的发明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仓颉—缫丝 B.隶首—文字C.嫘祖—算盘 D.伶伦—音律5.《古史考》记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作瓦甑(蒸食用具)。”该记载表明黄帝()A.懂得吹骨笛,弹琴瑟 B.已经学会炼铜和造车C.开始从事养蚕和缫丝 D.已经懂得烹饪和制陶6.《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A.禅让制 B.神农尝百草C.炎帝教民耕作 D.黄帝建造宫室7.浙江绍兴建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如右图),人们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A.品德高尚,让位给尧 B.治理水患,造福人类C.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D.发明耒耜,教民农耕8.下列关于远古传说的表述,正确的是()A.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B.远古传说是真实发生过的C.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D.远古传说中蕴藏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9.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的说法。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10.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的最主要的特点是()A.错综复杂 B.多元一体C.杂居交汇 D.扩张征服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丹朱,人名)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舜子商均(商均,人名)亦不肖,舜乃豫(欲)荐禹于天。材料三父之教训是没有河图,修筑堤坝费时又窝工,堤坝固然能阻挡洪水,然而淤塞的河道却经络不通。最佳方案是因势利导,水入大海,水患才能平……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今天人们为什么要祭祀黄帝和炎帝?海峡两岸祭祀黄帝的行为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种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3)结合材料三,说一说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与部分提示1.B2.B3.C4.D5.D由题干信息“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作瓦甑”可知,黄帝已经懂得烹饪和制陶。故选D。6.A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判断该制度是禅让制。禅让制是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故选A。7.B8.D本题考查的是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关系。传说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描述和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来反映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传说既不是历史文献,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传说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加以想象而形成的,常含有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因此选D。9.A本题考查的内容是原始的农耕生活。题干中的“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属于农业;“养蚕缫丝”是农业中的副业,也属于农耕的范畴。故选A。10.B由材料可知,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成华夏族。故选B。11.(1)因为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同根同祖。(2)尧和舜没有把部族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后代,而是在征求各部族首领的意见后分别让贤于舜和禹。禅让。(3)方法: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原因:大禹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勇于创新,采用了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远古的传说习题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练习题:远古的传说    下一篇: 第3课远古的传说同步练习1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