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我国境内主要的早期人类概况:原始人类时间生活地点外貌特征工具制造(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用火情况生产活动精神观念生活组织方式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云南元谋县保留猿的特征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采集、狩猎群居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制作技术比较成熟);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意义: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采集、狩猎群居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采集、狩猎、捕鱼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群居2.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3.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具体参看教材P3《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4.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5.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劳动。6.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遗址)1.时间:距今约6000年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黄河流域(北方地区)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见教材P11图)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④生活用具:彩陶(代表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见教材P12图);有装饰品和少量乐器(陶埙)。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河姆渡人的生活(河姆渡遗址)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长江流域(南方地区)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见教材P10图),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⑤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会使用天然漆。为什么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居住的房子不同?因为两地自然环境不同。1.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沙,又冬暖夏凉。2.江浙地区地势低平,潮湿温热(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等,通风防潮。3.房屋、聚落的出现,说明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过着定居的生活。四、原始农业的发展1.起源时间:距今10000年左右2.起源地点: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3.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人工稻的地区,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4.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5.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6.原始农业产生的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第3课远古的传说1.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在黄河流域,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交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炎黄部落在涿鹿打败蚩尤,黄帝部落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2.华夏族的形成特点:多民族求同存异交融而成。3.炎帝发明:①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制盐,教人们交换物品;③制作乐器琴瑟,会天文和历法知识。4.黄帝(名轩辕)发明:①建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②他的妻子嫘祖擅长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隶首发明算盘,伶伦制作音律。5.禅让制: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6.禅让制的意义:有利于选拔贤德之人管理部落,促进社会发展7.从大禹治水中看出禹的高贵品质: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等。8.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有什么关系?(理解)①联系:远古传说包含一定真实历史成分,有一些已被考古发掘所印证。②区别:远古传说是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对远古时期历史的夸张;真实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上一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知识点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的更替》同步练习(无答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