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练习12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辛亥革命第1题在一本介绍中国同盟会志士的书籍中有这样的描写:“欲规取省城,宜集合会党于省城附近之萍、浏、醴各县,与运动成熟之军队联合,方可举事。”这里描写的是()A.廊坊大捷B.广州起义C.萍浏醴起义D.镇南关起义第2题清官质问徐锡麟:“恩铭待你不薄,为何刺杀?”徐锡麟言:“恩抚待我,私惠也;我杀恩抚,天下之公也。”清官又问:“汝常见恩铭,为何不于署中杀之?”徐锡麟言:“署中,私室也;学堂,公地也。大丈夫作事,须令众目昭彰,岂可鬼鬼祟祟。”对话中的徐锡麟发动了()A.湖南萍浏醴起义B.广西镇南关起义C.安徽安庆起义D.浙江绍兴起义第3题辛亥革命前辈林凤文所著的一部书籍中称:“受孙中山先生领导发动,经营最久,流血最多,成绩显著者,滥觞于丁未潮州饶平黄冈镇之战役,国人但知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之轰烈,双十武昌之光复,而不知黄冈倡义,实占中华民国开国史上,最光荣灿烂辉煌之一页。”此书的名称是()A.《1906年冬天的起义》B.《徐锡麟和秋瑾的最后日子》C.《黄冈革命史迹》D.《广西起义的后续》第4题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A.武昌起义B.戊戌变法C.洋务运动D.北伐战争第5题一天夜里,湖北武昌城枪声大作,第二天清晨,城里往日耀武扬威的辫子兵全成了俘虏。李大爷忙跑回家,发现昨天的日历上印的是()A.1911年9月10日B.1898年10月9日C.1911年10月10日D.1898年9月10日第6题武昌起义胜利是因为()①维新派的推动②同盟会的推动③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④新军中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第7题“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把皇帝拉下马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光绪帝第8题“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挽联叙述的是()A.安庆起义B.广州起义C.武昌起义D.黄花岗起义第9题下图是绍兴秋瑾故居。秋瑾是为策应谁领导的安庆起义准备在浙江绍兴起义而被捕遇害的()A.黄兴B.赵声C.徐锡麟D.刘道一第10题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第11题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欢呼”主要是因为()A.中华民国成立B.满洲贵族统治结束C.列强宣布中立D.武昌起义胜利第12题史学家费正清写道:“1911年10月10日,在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的地点是()A.西安B.武昌C.南昌D.南京第13题在一篇题为《中国简史》的杂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C.展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第14题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秋收起义第15题“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事件()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③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④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第16题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10月11日)上午党人以全城(武昌)光复,乃集阅马厂咨议局,商组军政府及推举都督……各军领袖,佥以资望浅,谦让未遑……于是同拥黎(元洪)至咨议局……众一致举黎。黎坚不承认……翊东(革命党人)乃持一预写之安民布告,进黎曰:“请于都督衔下,署一黎字。”黎拒之。翊东援笔目黎曰:“余代为书,岂能否认乎?”众人鼓掌称善。——《都督府之组织设施及人选》材料二江苏巡抚程德全听到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后,命人“用竹竿挑去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情况?(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第17题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发生在106年前的辛亥革命。请你就这一事件,回答下面的问题。(1)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________,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发生在________年,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2)在这里,“辛亥”是(请把选项代号填入括号内)()A.农历纪年B.起义军的名称C.武装起义的代号D.地名(3)以下是两个人讨论辛亥革命问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练习12
上一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下一篇: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同步练习12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