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化学 >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26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在前面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知识基础上,作为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2.教材处理  为了促进学生对分子性质有更深的认识,我在课堂上增设了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探究及酒精与水混合的分组实验,并且对氨分子的扩散实验进行了改进,并将本课题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我只对分子的性质及其概念进行了探讨。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其概念,并能够运用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③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与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本节课的难点是分子概念的形成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了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课时设计为一节实验探究课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有关分子的性质,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分子的概念和微观想像能力,从而突破学习难点,我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  1.采取更为开放、灵活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乐趣;  2.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把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三、学法指导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内容,主要采用了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本节课所学习的分子是一种很小很小的粒子,它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由于我们看不到它,所以这部分知识非常抽象,不太好理解。因此在学习中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并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及课本上的相关实验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26
上一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25    下一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31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