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设计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和思维 教学: 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教学安排:一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上节课内容  二、听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  桃花源美在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池美;桑竹美;阡陌美。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七.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八.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九.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这个时代,无愧我们的民族。十.布置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发 现   和平安宁探 访   怡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上一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下一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三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