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高效”导学案年级:八年级语文 授课内容:9、《桃花源记 》   教师:符建林 课型:新授课课  时:3     备间:2018、3、26   班级:        学生姓名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3、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教学1、 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变化,积累文言词语。2、 翻译课文,在掌握文章大意的上复述故事。教学难点1、 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2、 评价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第一课前预习   1、解题并了解作者:陶渊明:名    ,字    ,    (朝代)伟大诗人。生东晋末朝,出身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博学能文,性不羁。当时社会政治非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在动乱不安中,他有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      ”。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园生活、乐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明朝诗人学洢的《核舟记》。  2、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huò(   )然   yǎn(  )然   qiān(  )mò(  )    yì(  )太守bīn(   )纷   垂tiáo(  )    叹wǎn(   )      子jì(  ) 语(  )云    便要(  )还家 自学(一)、自读课文 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以及朗读的节奏。 (三)、朗读练习: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上一篇:21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下一篇: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学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