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化学 >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内容课题2 原子的结构设 计 者白怀设计1设计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排布的;5.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6.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过程与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3.初步教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减少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情感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逐步抽象思维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3.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1.原子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3.离子的形成过程;4.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2.离子的形成过程;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一 原子的构成知识回顾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点。导入新课上一单元我们学习过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例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我们还要思考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可以它又是由什么构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推进新课上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多原子分子的图像,我们可以看到分子整齐地排列着,每个分子由大小不同的原子构成。我们能看到最小的微粒就是原子,通过研究发现原子也可以再分的。一、原子的构成十九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的构成,下面,我们就跟随瑟福实验中的a粒子,穿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的具体构成情况,1911年,瑟福为探究原子内部结构做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a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向;②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向;③极少数a粒子反弹回来。a粒子轰击金箔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一小部分带正电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向——原子核带正电,a粒子途径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向。③极少数a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原子的结构教案    下一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3-2原子构成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