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九年级作文 > 叙事作文

未必愈合的伤痕(作者:易松)

所属栏目: 叙事作文  更新时间:10-28 点击次数: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未有多久前,不知从哪借来《神圣的使命》一书一览,心中却烙下了积分印痕——纵然书中景已如流水而去。提起《神圣的使命》,自然会联想起如《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等,伤痕文学一词也就随之涌入脑海,整个人倏然跃动起来。

  伤痕文学应当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星期得名于卢新华的文革知青生活题材的小说《伤痕》。它如何得名不为重要,我反倒觉得“伤痕”二字颇为有些深意。

  在我看来,文革固然是其表现的主题,却又未免太过狭隘。诚然,在挣脱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以后,人们意识到“伤痕”之重而导致了伤痕文学的疯狂喷发。然而,我向来是不真正认为当时的学者文人得到了真正思想解放的——历史的局限性让其只看到了文革对于一部分文化的摧残与抹杀和对人性的丑恶和扭曲,但其背后深藏的对于中国乃至整个民族精神气骨的抹杀才更可怕。文化残缺了可以补全,人性暂曲了可以矫正,但,气骨扭折了只能走向堕落的深渊。

  我看到了伤痕为学中“字字血,声声泪”地倾诉着那段晦然阴暗的岁月,我看到了伤痕文学中不加修饰的直抒胸臆般叙述着那段 文化受凌的岁月,我也看到了伤痕文学中不加那一个个扭曲的形象。然而,我却未有目睹那字里行间折射出对于文革深层次的思考。观其文,叙述过于急切;观其感,情绪过于激愤;观其思,揭露丑恶功利过强而缺乏一个局外人般清明的双目。

  我想到了鲁迅先生。他老人家如果活在当时,却决然不会如此的吧。称鲁迅先生为中国魂,正是因为他的文字饱含着理性的反思,他的文字并不是站在哪一方,而是站在整个民族的高度整合思索,他不会因为个人的感情而肤浅于表面认识!是的,正如鲁迅先生所想 ,一个民族可以丧失主权却绝不可以丧失气骨,而文革却恰好风化着中华民族的气节!

  人人自危,风未吹而草动,为明哲保身,父子断绝,夫妻反目,说着一些比犬吠还要动听的好话,人与人之间茏上一层薄可指穿而又厚如墙郭的隔膜。可悲,可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气魄难道仅仅因为短短十年而消失了么?

  但是,那十年过去够经历了那段时光而留下的伤痕文学却让我有些迷茫。难道自周树人后中国竟再无一人可远观万里?我想,如果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只是讲诉下层被剥削者的痛苦而从未深层次地谈到民族精神,讲到民族劣根性,那么其亦不过次作。而伤痕文学固然有对于那个时代痛苦丑恶的再现与一定程度的浅薄思考外再无他物,这样的文学又怎能真正唤醒迷茫的广大人民呢?

  伤痕文学,起初衷应当是淡化伤痕,抹消伤痕于体而深印伤痕于心的。但其过于深刻鲜明的个人主观基调却不仅淡化了其韵味,同时也不再具有客观唤醒力。那个时代距今已几十年了吧,然而文革对于精神的抹杀却一直影响到现在——高耸入云的楼层小区,禁闭的防盗门,在都市的灯红酒绿中的畅然。

  我想,那伤痕应当散了吧,只是,内心中却有一条无形的伤痕尚未愈合。

  终于,刚才,我看到那本《神圣的使命》与家中的废纸一同被拾荒者淘去,那拾荒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而奶奶则在一旁数着被拾荒着传来的钱。我看到拾荒着将《神圣的使命》折成一团塞进麻袋,哼着一句“毛主席万岁”而去……

  我心头的伤痕应当愈合了吧,未必愈合的伤痕。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上一篇:水天相接处的孤莲(作者:余林洋)    下一篇:也谈拿来主义(作者:刘水)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