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地理 > 七年级上册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初中教师网 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气和探索精神。3.、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教学过程设计:(1)一、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板书:一、沧海桑提问:海洋、陆地是如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了。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上一篇:海陆的变迁教学实录    下一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