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2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课前反思: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文景→汉武→光武→外和宦官交替专权;2.本课主要讲东汉的兴盛和衰亡,要求学生一定搞清“盛”的原因和表现,“衰”的原因和表现。教学要体现“先学后教、精讲多练、有教必练”的原则,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另外,本课中关“干支”纪年法,估计学生较熟,可略讲。用一个问题模底,如果学生陌生可适当说明。教学目标:1、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东汉衰败的史实等知识。2、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朝逐渐走向衰败。3、应用: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盛世”比较,认识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难点: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光武帝秀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汉朝出现了中兴景象。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如引导学生找出历史的异同点,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盛衰(出示幻灯片)新授:一、(发放“学案”)请同学们用6—8分钟时间完成学案问题。二、老师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幻灯片学案问题)三、师生互动:1、公元_____年______建立东汉政权。2、“东汉”命名的原因: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东面故称“东汉”。历史上东都城洛邑在西都城镐京之东,历史上称东。3、“光武中兴”的两大特征:①以“柔术”治天下  ②注重文治五大内容:①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②废除莽时的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③提倡节俭,精简机构;④整顿吏治;⑤兴办官学,重视教育。4、三幅插图反映的信息:上:贸易频繁,商业发展中:农牧业发展下:富贵人家生活安逸,社会稳定和谐5、从“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比较中可总结出: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出示幻灯片)6、东汉衰败的具体表现为:①土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2
上一篇: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3    下一篇: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六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