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臧文清教学目标1、学习驳论的写法(树靶子、直接反驳、间接反驳相结合);2、体会尖锐辛辣的批驳语言;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学习学习驳论的写法。学习难点体会尖锐辛辣的批驳语言。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法。二、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生绍兴,原名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等二十余集。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向。”“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藤野先生》《社戏》《故乡》等。三、写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国 联公理之判决”这一迷梦的破灭,反动 政府为了开脱责,利用报纸等宣传 喉舌,散播悲观失望情绪,将自己一 手制造的丧权辱国的卖国行为,推至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混淆黑白,麻痹人民。1934年4月 28日,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军阀 祺瑞发起,在杭州灵隐寺举行 “ 时轮金法会”,求佛保佑,解救国难。这一套的毒害更大,能迷惑人民在“玄虚之至”中沉醉昏睡。是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三、文体知识议论文按论证式可分为立论和驳论。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阐述作者的见解、主、态度、看法等。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片面的、反动的见解或主。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式,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破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见的驳论法:(1)直接反驳。就是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证明对论点是错误的。这是驳论文中最见、应用最广泛的反驳法。①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例:《不求甚解》“对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曲解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案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