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6课《三国 鼎 立》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操能够统一北的原因、赤壁之战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同时,通过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 3、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操、诸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4、通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操、诸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二)教学与难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分析操统一北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说明: 这堂课基本设计为以教师为主导, 提出问题,学生先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基本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和生成新的问题,改变过去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法。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操 、诸  亮 等 事 件 和 人 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讲解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深化。为此我设计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2、鼓励学生看图讲《三顾茅庐》故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3、分组讨论“喜欢操还是诸亮”,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平了解的三国知识相结合,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法。 在这堂课上,通过展示与三国历史有关的诗词、动画,设置情境教学,使学生能深层次的体味历史,如播放FLASH《赤壁之战》,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经过;引导学生阅读《亀虽寿》,体会官渡之战后操当时心境,更好的理解操率大军南下,企图一统天下等内容;讲授《赤壁之战》时,欣赏苏轼的《念奴·赤壁怀古》,感怀历史的同时引出问题,自然过渡。 三、学法设计: 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精品教案二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