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时期西洋所指的范围,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记住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次数、到达的最远地点等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识别《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4、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认识到明朝我国航海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认识到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思维简单。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而且以好奇心去探求知识。因此,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加强组织教学是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课前备课要精心设计,周密设计由浅入深,课堂讲解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语言要精辟,形象生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中,课堂上要有讲有练,教师的精辟讲解和学生的适时练习要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边讲边练融为一体。 

课前准备:课前先看微课《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打出两组幻灯片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以“三宝”命名的名胜古迹。这些都与我国明朝的伟大航海家郑和有关。比如,马来西亚有“三宝庙”、泰国有“三宝宫殿”、新加坡有“三宝山”、马六甲有“三宝井”等等。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还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上述都是郑和和他的船队到达过的地方。每年在郑和登陆的日子,华侨都会举行盛大游行,锣鼓喧天,龙狮狂舞,洋溢着节日气氛,以示对郑和的纪念。郑和远航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怎样远航的?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明代的对外关系一课。

打出课题

观看多媒体图片

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郑和下西洋

打出幻灯:郑和是什么人?

西洋指哪里?

要求学生看书,打出问题提示

 

 

 

 

 

 

 

 

 

 

说一说:1、如果你是郑和,你会带哪些东西进行远航,为什么?你又会从西洋带回哪些宝贝呢?

(提示看课本:“相关史事”内容)

 

 

 

 

 

2、郑和的远洋航行,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你能举出一些吗?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提示课本:“相关史事”内容)

补充:郑和智擒陈祖义的故事

 

3、结合以上分析想一想: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实现远航?

提示:从物质前提、技术条件、主观因素及统治者的支持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补充: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也是远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

4、出示一组邮票:这是1985年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年而出版的一组邮票,从邮票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和到过哪些地方,当地居民地郑和的态度如何?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课本中哪里能找到增进中国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证据

 

 

5、拓展提升:郑和远航是了不起的行动,但却后继无人。郑和远航的壮举为什么在7次之后就不再也没能继续了呢?
提醒学生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下西洋的费用方面去思考。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过经济目的,这种不计成本的远航势必不能长及。

从商业角度看,下西洋并没有给明朝带来多大的实际利益,这样的对外开放对明朝的发展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明朝后期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衰败,以及清朝以来的闭关锁国,民国战乱不停,使得郑和下西洋成为我国明朝至新中国开国期间的唯一。所以民国伟大思想家梁启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伟大战备构想,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前两天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把各方共商、共建,共享互利的合作关系再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不仅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也开通了一条中国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合作线,友谊之线。

了解郑和其人

明确西洋的地理概念

自主学习,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宣扬国威及到西洋寻宝

2、支持者:明成祖朱棣

3、时间及次数:1405—1433  七次

4、出发地:刘家港

5、最远到达:先后到达来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通过思考和讨论回答:(预设答案)1、当晨世界上最先进庞大的船队(为了宣扬国威)。

2、指南针(指明方向)

3、船上分工明确,各种船用途明确。(保证自身安全)

4、各种中国特产(送礼,贸易)

5、带回的有:象牙、宝石、香料、药料、长颈鹿、狮子等

(预设答案)

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根据提示提出结论

 

物质前提: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技术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

主观因素:郑和个人因素;优秀的船长、水手的能力合作等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榜葛剌(东南亚各国)、阿拉伯国家、非洲等地都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接待,可见这是一支友好船队,所以郑和下西洋不仅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时同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双方的友好往来。郑和堪称世界伟大的航海家。

如:《榜葛剌进麒麟图》及P75面知识拓展的内容。

 

 

结全历史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半途而废的原因

(预设答案)1、郑和远航是为加强海外联系,不是去发展经济。

2、由于下西洋的开支巨大,导致明朝国库空虚,下西洋被迫终止。

为学习本目做准备

自主学习,能从课本中打到答案的内容不讲。

 

 

 

 

 

 

 

 

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

 

 

 

 

 

 

 

 

 

 

故事点缀,吸引学生注意力

 

有上面两个问题的铺垫,郑和成功远航的原因比较容易找到。

 

 

 

 

 

 

 

 

 

 

 

 

学会从图片中寻打有用的历史信息,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史论相结合,历史结论要有相关的史实加以证明

 

 

 

 

 

 

 

 

 

 

 

 

 

 

 

 

 

 

 

联系现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现实意义

戚继光抗倭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到的是明朝在对外交往中友好的一面,在明朝的对外交往中,也有冲突的一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介绍戚继光。

出示导读,要求学生看书,找出答案。

 

 

(提示P73相关史事)

 

 

面对猖獗的倭寇,明政府派年轻的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当戚继光走马上任之后,他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是的,同学戚继光还自创了“鸳鸯阵”法,小组作战,使军队战斗大为增强。

5、戚继光抗倭取得了怎样的战绩?

 

出示幻灯战斗示意图并讲述“横屿”抗倭故事。解释光饼的由来等。

6、思考:戚继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问题思考: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提示理解什么是侵略)

 

 

 

 

 

 

 

从戚继光的诗句里,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出示《凯歌》:这是横屿之战结束后,戚继光与战士们共度中秋佳节,当时无酒,戚继光作此歌教军中传唱,以作军歌,鼓舞士气,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军歌了。下面请同学们以最饱满的精神,最豪迈的气势,一起齐读《凯歌》。

 

 

 

 

 

 

自主学习,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1、什么是倭寇: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4、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戚家军”。

 

 

 

 

5、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共同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学生讨论回答:(预设答案)

一、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三、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预设答案)由于倭寇经常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抢劫烧杀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沿海居民的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我国海防安全,导致了严重的“倭寇之患”,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被冠以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齐声朗读《凯歌》

 

 

 

 

 

 

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回答问题。

 

 

 

 

 

 

 

 

 

 

 

结合地图,形成完整的时空概念

 

 

有了故事讲述为辅垫,对于理解戚继光胜利的原因比较容易,也为理解戚继光伉倭的性质做准备。

 

 

 

 

 

 

 

 

 

 

 

 

 

 

 

 

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引领。

课堂小结

出示幻灯:本节课的两个主要内容

一、郑和下西洋,时间:1405—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经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戚继光抗倭:明中期以后,东南沿海一带倭患不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明朝前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比如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落后了。

 

 

课后反思

教学环节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了两个板块:(一)郑和下西洋、(二)戚继光抗倭。两个板块都使用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足方面:学生的参与度较广,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学生上台展示和回答问题时,有点放不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上一篇: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课件PPT    下一篇: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说课稿二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